最近在看互聯網醫療的項目,這個平臺擁有120w的惡性腫瘤患者及家屬用戶。
“患者”這個特殊用戶群體的價值,如何體現?帶著問題,我做了不少功課,與大家分享。
從提出“互聯網+”概念開始,互聯網醫療這個領域就有不少玩家。
除了背靠集團好乘涼的“三個火槍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
原生玩家還包括了:微醫、丁香園、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
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賽道都是冰火兩重天——資本關注的“火”和政策監管的“冰”。
各個玩家,都在資本的煽風點火和政策的如履薄冰中,小心翼翼地擴張。
醫療健康的市場有多大呢?
根據Frost&Sullivan報告,中國屬于醫療健康大國,2019年的醫療健康支出總額排名位居全球第二,達到65,200億元。
預計到2024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106,200億元及176,160億元。
互聯網醫療的市場有多大呢?
2019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為2180億元,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3140億元,同比增速達44%。
未來五年將有望保持較高的同比增速,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
這個賽道近期有哪些變化呢?
最近和創投圈朋友們交流,發現三個趨勢,與大家分享:
第一,掌握著“第二處方權”的患者,成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政策鼓勵/引導下的,“三醫聯動”趨勢顯現。
第三,老齡化和疫情催生下的,醫療數字化加速。
01
患者,是剛需的消費者
和普通消費者不同,患者是剛需的消費者。
我們可以在網店和網店、商店和商店之間“貨比三家”,可進了醫院,我們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類資訊傳播迅速,以及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尤其是慢病患者,已經“久病成醫”。
曾經的推廣途徑是藥廠經銷商醫藥代表醫院/醫生。
得到醫生垂青、能夠走進藥房的醫藥公司,等于拿到了暴利的通行證。
現在的情形變了,部分處方權從醫生手中,轉移到了患者手中。
患者可以自行選擇購藥渠道,甚至還可以“建議”醫生開藥。
例如,某慢病患者到一線城市的一線醫院找知名醫生問診,因為要長期用藥,當他回到居住的三線城市,就會帶著處方“建議”該城市的醫生據此開藥。
因此,在醫院、醫生的紅海中競爭得焦頭爛額的藥廠,轉而關注起患者的剛需。
于是,藥廠互聯網醫療平臺患者,成為越來越被重視的新途徑。
從目前互聯網醫療“四大天王”的用戶數據,可見一斑。
但需要注意的是,京東、阿里兩巨頭,依然奉行的是互聯網電商的理念。
以京東健康為例,三個主要業務:
第一,自營模式下,京東健康從供應商處采購醫藥和健康產品,并銷售給客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
第二,平臺模式下,京東健康引入第三方賣家通過平臺銷售產品,并收取廣告費、傭金等;
第三,全渠道模式下,京東健康代為管理線下藥店的線上店鋪,并收取傭金。
第一類的商品收入占到全年營收的87%。
京東健康自營業務中【藥品】主要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非藥產品】主要包括醫療用品及器械、保健品。
而京東自營中,70%以上的收入,來自于非藥產品——
因此,京東健康服務的還是有健康需求的“消費者”,而非有健康問題的“患者”。
相比而言,平安醫生和微醫的用戶,就著重在“患者”,從收入看,著重在數字醫療咨詢服務。
以微醫為例,C端層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的數字慢病管理服務會員累計超過14.5萬名。微醫向每名會員平均收取約3600元的費用。
B端層面,微醫已為200多家企業用戶提供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累計覆蓋超過1900萬會員。
to C的醫療服務和to B to C的健康維護服務分別貢獻了7億元(占比38.6%)和11.25億元(占比61.4%)的收入。
從這個維度看,微醫的用戶黏性是高于京東健康的。而京東健康的優勢更體現在,京東電商積累下來的中高端用戶。
阿里健康的邏輯與京東健康類似,但因為阿里的用戶水平低于京東用戶,所以我們看到了京東健康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為200元,而阿里健康不到100元。
02
政策紅利,三醫聯動
三醫:醫藥+醫療+醫保。
政策紅利體現在:
第一,網絡銷售處方藥限制放寬。
第二,醫療機構接入互聯網醫療。
第三,互聯網復診的醫保線上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處方外流”顛覆了醫藥傳統渠道格局。
在國內三大藥品銷售終端,公立醫院銷售額占比63.2%。
隨著政策“醫藥分離”的導向,患者更傾向于在醫生處問診,前往零售藥店、互聯網藥店買藥。
舉個例子,我前兩天口腔潰瘍,一盒復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10片)零售藥店售價24元,而阿里健康售價8元。
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政策引導下,處方外流的潛在滲透率將達到門診藥品銷售額的87.6%,這將為互聯網醫療帶來的新機遇和增長點。
這個局面,呼應了“得患者,得天下”的判斷。
03
疫情+老齡化,醫療數字化
從短期趨勢看,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幫助互聯網醫療行業“教育”市場。
據國家衛健委資料,疫情期間,第三方平臺2020年的在線診療服務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約20倍。
從中期趨勢看,消費水平的提升,會提高人均壽命,也增加對醫療健康的支出。
(數據來源:Wind,國家統計局,天風證券研究所)
從長期趨勢看,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疾病發病率提升。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2020年,我國新增腫瘤患者547萬人。
在技術發展、經濟水平提升的前提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和高危疾病發病率上升的雙重壓力驅使下,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加大,對于互聯網健康醫療的需求越發剛性。
目前,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的醫療健康服務(在線問診)滲透率僅6%,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到2030年,滲透率將達到68%,未來提升空間廣闊。
(數據來源:京東健康招股書,天風證券研究所)
在此局面下,建議關注用戶黏性高,尤其是重病、慢病患者黏性高的互聯網醫療項目。
面對廣闊且不斷增長的市場,尤其在政策引導和疫情、老齡化的加持下,這類項目雖然不是短期的爆款,但卻是長期穩健的常青樹。
盡管互聯網醫療項目很有前景,還是由衷祝愿大家都平安健康!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