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大趨勢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大趨勢

    2021-07-16 資訊 Eli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大趨勢已關閉評論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大趨勢-智醫療網

    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全力戰“疫”,在線問診量大增、健康碼“通”全國、行業逆市上漲。“互聯網+醫療”展現了蓬勃前景的同時,也展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連續下發多個文件,引導“互聯網+醫療”新的發展趨勢。

    一、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現狀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包括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預約掛號、醫療教育健康管理、問診和醫療社區、互聯網醫院、處方與用藥、醫藥電商、醫藥助手等細分領域。

    市場規模發展迅速。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1336.88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市場規模擴增至近2000億元,市場增長達46.7%,是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1]。

    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呈現井噴式增長。2014年,新增互聯網醫院不足10家,而2019年新增達223家,2020年前9個月新增244家。截至2020年11月,醫藥電商已發放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牌照992家,僅2016年就發放了350家牌照,其中,第三方交易平臺54家,B2B批發的醫藥批發企業數量245家,B2C模式的連鎖藥店達到693家[2]。

    互聯網行業C端用戶增長迅速。根據對各網絡醫療平臺月活躍用戶的監控,在線問診和掛號是互聯網醫療最主要的應用場景。2020年11月,月活均超過2000萬人;B2C醫藥電商用戶規模超千萬,2020年B2C醫藥電商交易額近1800億元,相比2019年增長81%[1]。

    盡管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迅速,但是目前除醫療信息化和醫藥電商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外,其他領域盈利模式仍有待探索,即使是頭部企業也依然處在無法可持續性盈利的困境中。2020年,平安好醫生實現凈虧損9.48億元,跌幅同比擴大27%[3];京東健康2020年凈虧損高達172.34億元,2019年產生虧損10億元,虧損變動主要是由于2020年的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4];微醫2018至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和19.14億元,三年虧損總計將近80億元[5]。

    綜上所述,互聯網醫療行業還需進一步耕耘。

    二、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驅動因素

    01、政策推動行業發展

    2014年8月,衛計委發布《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服務的意見》,積極推動遠程醫療服務發展,明確遠程醫療服務內容,吸引了眾多資本進入,極大地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

    2015年,相繼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建立區域性醫療衛生信息平臺,促進跨地域、跨機構就診信息共享。

    2016年至2017年間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洗牌期。此時在政策監管趨嚴的同時,由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也暫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導致資本投資熱度下降,多重影響使得行業整體發展較為緩慢。

    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轉折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

    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互聯網醫療進一步發揮作用,衛健委多次發文推動互聯網醫療的應用,政策利好帶來行業發展的春天。

    02、老齡化的社會結構

    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這一比例相較2010年上升5.44%。根據WHO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標志社會進入老齡化。毫無疑問,中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伴隨而來的是對醫療資源的巨大需求,在不降低醫療水平的前提下,需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擴大醫療的覆蓋范圍。

    03、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2012年,中國總診療人次和人均診療次數分別為68.9億人次和5.1次/人。2019年,中國總診療人次和人均診療次數分別為87.2億人次和6.2次/人,總診療人次和人均診療次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4%和2.8%[6]。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給實體醫院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需通過互聯網醫療與線下實體醫院優勢互補,有效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的整合及共享。

    04、醫療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我國地區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截至2019年末,中國每萬人擁有醫生數量僅有23人,數量最高的省市為北京,達到了46.1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浙江、上海、天津分列第二、第三、第四,每萬人執業醫師數量分別為30.8人、29.3人和27.8人,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江西每萬人執業醫師數量最少,僅有17.2人,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勢必會導致部分地區就醫困難、醫療資源緊張,需通過互聯網醫療有效提升醫療普惠,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三、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幾大趨勢

    隨著中央與地方政府對互聯網醫療政策的不斷完善,預計未來將會吸引更多互聯網公司、風險資本進入該行業,行業內部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也將有助于推動行業探索出成熟穩定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

    01、醫療數據的應用進一步提升

    隨著在線問診平臺、互聯網醫院、醫療信息化等大平臺的逐步完善,將形成龐大的基礎醫療數據庫,其可以有效支持醫生的臨床輔助決策和科研,支持醫院管理者的管理決策、績效考核,支持藥品研發公司對就診行為的分析,支持居民的健康監測。然而目前,對數據的標準化收集、準確識別及有效應用仍然在許多方面有待提升。

    02、處方藥市場或給醫藥電商帶來巨大機遇

    近年來在醫改政策調控下,隨著醫藥電子商務的發展,醫藥分離呈現新趨勢,尤其是處方藥銷售以及互聯網向醫囑、電子處方等方向的發展,使得處方藥的網售權有望進一步開放。同時,電子商務平臺在各大醫藥企業中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推動醫藥分離,實現處方外流。在處方外流的新模式下,患者將不再單純依賴醫院的藥品銷售渠道,而是可以根據處方在零售藥店或醫藥平臺購藥,這樣的分流將給醫藥電商帶來巨大機遇。

    03、企業盈利模式將持續優化

    目前,多數互聯網醫療企業僅靠在線醫療很難盈利,盡管互聯網醫療企業逐漸規模化,醫藥企業上市公司市場估值一再攀升,但目前互聯網醫療尚未出現一個經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部分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并非在線醫療服務業務,大部分集中在醫藥電商、零售業務等。2020年,平安好醫生以藥物銷售為主的健康商城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例為54.09%,而在線醫療業務占總營收比例只有22.8%;京東健康銷售醫藥和健康產品所得商品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也高達86.6%,在線平臺、數字化營銷及其他服務所得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13.4%。未來,互聯網醫療企業還需對盈利模式持續探討。

    04、互聯網醫療市場寡頭化

    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團隊、互聯網運營團隊、品牌經營能力以及龐大的資金實力,通過橫向整合、并購和市場競爭,必然會導致大量同質化且競爭力低下的企業消失。巨頭的進入有助于行業內部洗牌,淘汰劣質競爭,促進市場發展。此外,資本市場也逐漸回歸理性,在政策不斷趨嚴、融資難度加大、資金趨緊的大環境下,資本更傾向于較為成熟的項目,市場可能會出現并購趨勢,互聯網醫療市場寡頭化會更明顯。

    05、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將進一步完善

    互聯網醫療是一把雙刃劍,人民群眾享受到便利的同時也還是蘊藏著一些風險。為了保障互聯網上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目前國內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建立起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但監管的內容、監管的粗細程度不一。為了進一步加強監管,規范互聯網醫療服務,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4月信息,未來會出臺互聯網醫療服務規范,統一監管要求,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將進一步完善。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