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互聯網醫院遇冷,四大關鍵點助推線上醫療服務“回暖”

    互聯網醫院遇冷,四大關鍵點助推線上醫療服務“回暖”

    2021-07-16 資訊 Eli
    互聯網醫院遇冷,四大關鍵點助推線上醫療服務“回暖”已關閉評論

    互聯網醫院遇冷,四大關鍵點助推線上醫療服務“回暖”-智醫療網

    互聯網的沖擊下,線上醫院的建設熱潮高漲。看病不用跑醫院,使用手機就能隨時與醫生溝通;問診后拿到電子處方,線上購藥直接送到家;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通過遠程診療,也能與省級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互聯網醫院帶來的便捷得到大眾認可。

    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1100家互聯網醫院,7700家二級以上醫院提供線上服務。光鮮數字背后,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實則面臨不少尷尬。差點成為國內“互聯網醫院第一股”的友德醫互聯網醫院,試水初期線上患者激增,遠程醫療點出現排隊、輪號情況,為解決爆滿的客流量,友德醫延長線上運營時間,線下大量開設科室安排專職醫生坐診,可即便如此收益也難與投入成本抗衡,最終“涼涼”收場。

    難難難,瓶頸在哪?

    對大部分醫院而言,互聯網醫院的建設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與第三方合作運營互聯網醫院投入高,但效益卻不明顯;同時部分區域內不同醫院的患者醫療健康數據不互通,患者線上復診只能在初診醫院;目前線上更多為慢性疾病提供服務,而從慢病管理拓展到多病癥診療,質量把控又成了新難點問題。

    醫療市場上優質的醫生資源稀缺,但對優質醫生而言,可支配服務時間與精力有限,線上坐診收入未形成額定標準。長沙市某三甲醫院的一名教授曾透露,他在互聯網醫院上的掛號費,只能收6塊錢,相當普通門診的費用,同時線上不管是普通醫生,還是行業內的專家,都統一定價。那么線上服務的價值難以體現,同時線上患者的問題還需利用休息時間來處理,時常力不從心。

    作為患者,線上問診主要為復診,須在線下“首診”后進行,但“首診”定義未明確。比如患者在某醫院看了一次病,也做了跟蹤檢查,但去另一家醫院復診,醫院不認可前家醫院的診斷結果,還需從頭來過……況且線上診療雖方便,但醫保支付開通比例仍較低,收費還不夠“實惠”。

    究其問題,關注點應向哪?

    1.頂層設計仍待完善

    互聯網醫院作為線下醫院業務的線上補充,自身存在定位、業務、服務上的不明確。政策上對質控、監管、物價、醫保等諸多相關制度尚未健全,流程設計以及監管培訓上,也未形成規范。未來政策可繼續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的醫保支付范圍,繼續推動線上醫保支付服務;可加強明確各級互聯網醫院和醫療服務的功能定位,推進互聯網醫院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形成互聯網醫療分級診療新格局;可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互聯網醫療信息監管機制,加強對數據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保護;加強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的建設,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手段構建互聯網藥品智慧監管機制。

    2.運營與配套績效機制

    目前,超9成互聯網醫院處于建而不用,多為預約掛號開辟途徑,因此打造用戶活躍、內容活躍的互聯網醫院是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醫院如無法承擔與第三方合作運營的高額成本,只依靠醫院原本的人才配置做好有效的線上運營有一定挑戰,還需市場化的運營機制和思路來完善。

    因此醫院可著重培養或挖掘既了解醫學知識、又懂得患者需求的互聯網醫院運營人才,找到最適合醫院自身的互聯網運營機制;完善互聯網醫院開展所需的人力配置和相關規范,讓醫生線上坐診更合理、更具積極性,讓護理人員上門服務更具安全保障,監管體系更完善;將線上整體運營效果、線上診療服務質量、線上服務滿意度等指標納入院內績效考核,從源頭規范服務行為、給予激勵支持。

    3.更注重醫療服務本身

    商業模式不完善、盈利能力不足等矛盾,使得現行許多“I+H”模式的互聯網醫院更側重盈利,可即便如此,無論哪種模式的互聯網醫院本質還是應以醫療質量和安全服務優先,回歸醫療本身,做到人文關懷服務患者同時也服務于醫生,善用網絡實現學術的交流補充。

    4.以患者需求推動醫療服務變革

    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更多是從醫院自身角度出發,為患者提供對應的服務。互聯網時代對醫療服務勾勒出了更多可能性:如何在常規的線上診療服務之外,將線上健康管理覆蓋公眾的全生命周期?如何為公眾提供集“預防-治未病-診療-康復-健康管理”的閉環式線上健康服務?如何將中醫藥健康管理融入全周期醫療健康服務?這需要醫院回歸公眾健康需求,以醫療健康需求為貫穿主線,整合醫院現有醫療服務資源為提供新型線上線下結合的公眾服務;同時有效運用新興科技手段,以數字化為貫穿線下線下的技術支撐,同時依托“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完善全周期線上服務,實現患者個性化精準服務。

    來源:搜狐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