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基于傳統就診習慣和遠程問診接觸面不足等條件限制,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培養用戶習慣方面一直收效甚微,所以以至于大家寧可花著更多的精力、時間、金錢去選擇當面問診。
然而,從當時的武漢封城開始,遠程問診網絡熱度便急劇攀升,疫情期間在線咨詢接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判斷自身癥狀是否為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口罩相關選擇和佩戴方式、低熱處理方式、孕產婦相關防護咨詢等,此后熱度便一直保持在較為活躍的水平線上,到目前為止,相關網絡熱度仍在持續。
互聯網醫療平臺快速發展
對目前較為熱門的幾大在線問診平臺熱度趨勢進行分析,騰訊微信、京東健康、新浪微博、阿里健康占據前幾位,這與用戶的使用習慣有一定關系。這幾個平臺本身便擁有龐大、固定的粉絲群體,在線醫療只是其業務的一部分,疫情期間快速增長的用戶群體與本身業務相輔相成,互為助力,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網絡問診平臺的醫生是真的嗎,可信度高嗎?
首先,無論哪個問診平臺,首先需要提供身份證、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所在醫院職稱聘書,所以這個基本是不可能造假的。其中,例如“好大夫在線”當年注冊時還會專門打電話到科室詢問是否有這個醫生。
其次,網絡問診平臺上的醫生都來自于醫院里面坐診的醫生,關于所謂的“靠不靠譜”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平臺戰略不同,或許在比率上也會有差別。
哪些問題或者疾病適合在網絡問診平臺上面問診
網絡問診平臺上面適合問診的是“不那么緊急的疾病”,這包括了大多數疾病,大多數疾病不是急診,或者不是很嚴重的急診,比如我們耳鼻喉急診里面,卡魚刺,不嚴重的鼻出血,鼻部外傷,耳外傷,對于患者猶豫到底是不是需要去醫院,能否自愈或者是否不用處理的時候,可以在網絡問診平臺上問診。
當然,如果你家附近走路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醫院,還是建議直接去醫院看,畢竟網絡上的醫患溝通速度不能保證,有快有慢。
其次就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案的選擇。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醫生充分溝通,但是門診醫生常常無法和患者充分的溝通,往往醫生開了藥就要接著下一位了。
網絡問診平臺上面可以充分的溝通慢性疾病的管理。比如過敏性鼻炎,我會把過敏性鼻炎的原理,治療方法的選擇,用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用多久,什么時候開始減量,什么時候停藥都交代清楚,你絕對會覺得物有所值。
最后就是針對出現的一些癥狀,患者會擔心是不是疾病,是否需要去醫院檢查,也可以來網絡問診平臺咨詢,萬一不用去醫院,可以省去醫院排隊做檢查的時間和費用。
網絡問診平臺的最大優勢
當然就是診金制度,沒有藥物利益沖突,所以網絡問診平臺上的醫生提供的用藥建議絕對是他認為該用的;哪怕就是用錯藥了,也是因為這個醫生水平有限或者患者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導致誤診了。網絡問診平臺是沒有藥物回扣這個問題的。
線上診療成常態,醫生擁抱互聯網醫療還需邁過哪些門檻?
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去年召開過一次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全民健康信息化應用發展的典型案例,并對“互聯網+醫療健康”進行了特別說明。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會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優勢。”同時,將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化便民惠民服務,提高老百姓看病就醫的滿意度。”
在今天,線上診療服務也逐步常態化。而作為互聯網醫療供給側核心資源的醫生,其參與程度將最終影響到服務質量。如何讓醫生全面擁護互聯網醫療又需要克服哪些阻礙呢?
多方合力加速醫生上線
從相關數據來看,2020年上半年新增互聯網醫院數量為215家。這一數量基本上接近2019年全年新增互聯網醫院的總量——223家。加速互聯網醫院建設的同時,也加速推動了醫生的線上化。
更為直接的數據可能來自于第三方互聯網醫療企業。平安好醫生的2019年年報數據表明,2019年末其自有醫療團隊人數為1409人,較2018年末增加213人。2020年上半年,其自有醫療團隊人數達到1836人,較2019年底增加了427人。僅僅是上半年,其自有醫療團隊增長人數便達到了2019年全年增長人數的兩倍。
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在疫情期間簽約合作的外部醫生專家(三級甲等醫院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達到5978名。
2019年年底,其簽約合作的外部醫生專家則為5381名。在短短半年內,其簽約外部專家醫生增長了397人。與此同時,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如好大夫在線、微醫等也在疫情期間迎來了線上化醫生數量的增長。
為醫生提供陽光收入
隨著藥品集采、藥品零加成等一系列政策推出,“以藥養醫”模式已經瓦解。但是如何讓醫生獲得合理的投入與回報是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2017年1 月《“十三五”全國衛生計生人才發展規劃》曾指出,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醫務人員可通過兼職兼薪獲取報酬,同時也鼓勵和支持醫學科技人員在創新實踐中成就事業并享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作用之一,是幫助醫生有尊嚴地憑靠自己的專業本領獲取陽光收入,這突出表現在互聯網醫療企業中。
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等平臺,內部有著自建的醫療團隊成員。京東健康去年8月份時宣稱其全職全科醫生團隊達300余人,平安好醫生上半年則達到1836人。這些醫生往往來自國內知名三甲醫院,選擇成為互聯網平臺全職醫生,部分原因是互聯網醫療平臺能夠提供更為可觀的收入。此外,互聯網醫療企業吸納的外部專科醫生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多點執業,也為公立醫院等體系內醫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回報。
但能夠獲取收入僅僅是醫生參與到互聯網醫療的基礎前提,這并非是醫生參與到互聯網醫療領域中的主要原因。
更高效地管理患者
幫助醫生提高用戶口碑的同時,互聯網醫療平臺也起到高效管理患者的作用。在院外,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醫學照護,病情往往難以得到控制。部分醫院雖然啟用了電話隨訪等舉措,但受制于人力有限,往往無法面面俱到。
互聯網醫療則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依托于實體醫療機構的互聯網醫院,能夠在線下和線上進行有效地轉化,更好地幫助醫生管理患者。
互聯網醫療企業中,類似于平安好醫生通過提供醫生工作臺,幫助醫生查閱病患信息,知曉其相關診療、用藥記錄。更為重要的或許是,互聯網醫療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7X24小時在線問診,以及覆蓋醫院門診預約、掛號、轉診、陪診、住院安排等貫穿就醫全流程的各項服務,并且不再僅僅覆蓋醫療需求,而是可以通過私家醫生、家庭醫生等,為其用戶提供長期連續的健康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針對于慢病管理患者,互聯網醫療平臺可有效地通過可觸達的私家醫生、家庭醫生等服務方式,提升患者依從性,幫助慢病患者進行更為有效的管理,改變以往線下醫生鞭長莫及的狀態。而針對健康群體,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可以促使他們保持健康。
助力醫生開展科研
獲得合適的、足夠多的病例開展科研,是醫生職業晉升的有效途徑。在線下醫院,名醫大咖雖然獲得了患者流量,但是患者流量并非是精準推送的。醫生仍舊需要足夠多時間積累病例開展科研。
“大醫院的名醫大咖對互聯網醫療的需求有所不同,他們是為了獲得疑難雜癥病患,進而收集足夠多的病例開展科研并促成科研進步。”
對于年輕醫生來說,不止面臨著招募患者進行科研的問題,還面臨如何與高年資專家進行有效地溝通、如何獲得學術交流的機會等問題。
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優勢在于,醫生可以更為精準地獲取所需病患。通過互聯網的形式提升患者與醫生的互動性,更為精準。得益于互聯網醫療平臺通過價格、從全科醫生服務到專科醫生服務等機制逐步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醫療體系系統。患者在進入到平安好醫生等體系中時,首先與其打交道的是全科醫生,其次是各大醫院的專科醫生,最后才是名醫工作室的專家。
通過層層篩選的方式,醫生可以將更多精力用于自身特長的領域,并開展相應的科研活動。而平臺本身也成為了連接低年資醫生和高年資醫生的渠道,為其提供了學術交流的機會。
以往,線下患者依從性較差,與醫藥相關的使用效果可能存在偏差。通過線上更為高效地管理,以及更高的患者依從性,醫生可以獲得相對以往更為精準有效的數據。由互聯網醫療帶來的全新改變,將更好地助力醫生開展科研活動。
互聯網醫院誰更強?公立 or 平臺?
在疫情的推動下,公立醫院在2020年出現了一波密集建設互聯網醫院的大潮,據媒體統計,有近400家公立醫院上線了互聯網醫院。人們提的問題,便是公立互聯網醫院上線后,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問題。
兩者的概念:
運營機制差異
基于主體的定位不同,兩者在功能設定與經營方式上有著各自的特點。由于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價格受到醫保的監管,導致了不能靈活增設服務內容,解決的是基本醫療問題。
在醫療服務模式上,平臺型互聯網醫院更為豐富,包括基礎的問診,主動醫療的概念,以及價值醫療的服務。并且由于服務形態的豐富,吸引對應的用戶支付,又能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分配機制,調動科室、醫生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積極性,如此一個良性的循環。
互聯網診療不是新事物,國家政策對各個環節均有明確支持。
早在2017年2 月,國辦就出臺《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支持“電子處方流轉院外”在多省開展試點,為互聯網醫生開具電子處方開了綠燈。
2017年3 月,衛計委頒布《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放寬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醫生在互聯網平臺執業得到國家允許。
2018年4 月,國務院專門頒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
2019年9 月,醫保局《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互聯網醫療納入現行醫療服務價格體系中統一管理。
疫情又再度推動了互聯網診療的發展。2020年2 月,醫保局《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指導意見》中,提出將慢性病“互聯網+”復診納入醫保。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提出,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從政策導向來看,鼓勵發展互聯網診療是大方向。
我國有數以億計的慢病患者,以高血壓/心臟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為代表,疾病無法治愈且并發癥較多,需要長期用藥及健康管理進行控制,人民群眾對便捷就醫的需求十分迫切。所以,盡管有諸多不便,互聯網醫療實際上已進入高速發展期。
這一切都在表明,互聯網診療已經不是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怎么才能健康發展的問題。
線上問診平臺有:京東健康、好大夫在線、如醫醫生、百度醫生、春雨醫生。
1、京東健康:專家、醫生和患者實現了合理分工、良性互動,領銜專家可以創建專家團隊,邀請團隊成員加入,設置成員排班,保證響應速度;醫生受邀加入專家團隊,排班接診患者;用戶則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專家團隊。
2、好大夫在線:好大夫在線APP于2011年上線,主打在線提問、電話咨詢以及預約轉診,在同類APP產品中擁有較高的醫生回復率。平臺已經收錄了全國3200多家重點醫院、30余萬名醫生的信息。
3、如醫醫生:如醫三大核心特點包括智能診斷、自動病例分析、復診神器。專注腫瘤醫生管理復診患者,方便醫生持續管理病人;區別于輕問診,更專業、更能解決醫療問題;針對自己熟悉的患者,電子處方才能成為可能。
4、百度醫生:百度醫生的核心特點就是為用戶提供了找醫生、約醫生、評醫生的服務閉環。醫生以兼職方式,在線回答患者的醫療問題和健康疑問。其基本工資計算公式為回答條數乘以每條回答單價。
5、春雨醫生:春雨醫生已擁有3000萬激活用戶量,4萬名在線醫生,每日健康問題咨詢量超過5萬。春雨醫生免費為醫生買保險;咨詢費全部給醫生,醫生收入更合理。醫生關注患者也有禮;咨詢費相對更合理。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