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互聯網+醫療再臨新機遇?這項新技術被納入醫保范圍!

    互聯網+醫療再臨新機遇?這項新技術被納入醫保范圍!

    2021-07-05 資訊 Eli
    互聯網+醫療再臨新機遇?這項新技術被納入醫保范圍!已關閉評論

    互聯網+醫療再臨新機遇?這項新技術被納入醫保范圍!-智醫療網

    2020年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范圍,鼓勵地方通過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等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更多應用場景。今年4月,上海市醫保部門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28個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納入了本市醫保支付范圍,這體現了上海對《意見》的落實,為切實減輕市民群眾使用新技術、新項目的醫療費用負擔而做出努力。

    如今,智慧醫療機器人做手術在我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手術機器人的巨大技術優勢,讓國內不少大醫院都加快了引入腳步。但遺憾的是它不能納入醫保報銷,一些病人受經濟條件所限,只能忍痛放棄,這使得手術機器人優越性不能充分發揮。對此,今年4月,上海市醫保部門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28個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納入了本市醫保支付范圍,切實減輕市民群眾使用新技術、新項目的醫療費用負擔。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醫保報銷范圍有前列腺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子宮全切術和直腸癌根治術4種手術。今后上海市還將根據患者臨床需求、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逐步擴大可報銷的手術范圍。

    隨著人們高醫療水平需求的提升以及專家們的多次論證呼吁,各個省市政策也逐漸有所松弛,比如骨科手術機器人治療目前已在15個省市進入收費目錄,政策上的不斷利好以及旺盛的市場需求,讓人不禁想到互聯網+醫療是否是各大醫院未來的發展趨勢。

    政策利好: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

    早在去年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互聯網醫療行業再次迎來政策利好。

    《意見》指出,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制定公布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審批標準,加快創新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并推進臨床應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接觸診療成為剛需,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期。

    事實上,近年來,各項互聯網醫療利好政策頻出,去年2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鼓勵各級醫療機構借助“互聯網+”開展針對新冠肺炎的網上義務咨詢、居家醫學觀察指導等服務;去年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發布指導意見,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2020年7月15日,1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再次指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而今年4月,上海市醫保部門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28個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納入了本市醫保支付范圍,這也意味著這可能是各省的政策新方向。

    業內人士表示,醫保接入互聯網醫療服務,預示該行業迎來了新的支付方,其中蘊含著新的產業變局機會。

    實踐:手術機器人優勢明顯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作為智慧醫療的一個重要成果,廣泛應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婦科、心胸外科等臨床科室。相較于傳統微創手術,手術機器人更加精準、精細,在手術和住院時間、減少失血量、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恢復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能明顯提高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比如,在前列腺癌切除上,手術機器人擁有明顯優勢。普通切除方法下,部分病人會喪失性功能,因為性神經極為纖細,借助普通醫療器械無法觀察到,而手術機器人可以減少病人喪失的概率。 在腹腔鏡下,醫生只能看到黑白平面、放大兩倍的圖像,而手術機器人能做到3D彩色、放大10—15倍;腹腔鏡手術是人手控制腔鏡,手的顫抖在終端會被放大,影響手術精確性;而手術機器人由醫生操作電腦控制,不存在抖動問題。

    此外,機器人手術出血量大大減少,還有助于緩解日益加劇的“血荒”。以胃癌病人為例,常規手術一般需輸血400毫升左右,而機器人手術一般不需要輸血或只輸50毫升。 國內一些企業通過避開“達芬奇機器人”等優勢領域,轉攻骨科、神經外科、介入手術等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天智航的天璣骨科機器人、柏惠維康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都順利通過了第三類醫療器械審查,并且在拓寬手術機器人的功能邊界上越走越遠。

      互聯網+醫療再臨新機遇?這項新技術被納入醫保范圍!-智醫療網

      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細分領域治療應用

    2018年,日本同志社大學醫院和佐賀大學醫院等15家醫院進行的胃癌手術臨床試驗顯示,機器人內視鏡手術比傳統的腹腔內視鏡手術的并發癥要少。嘗到手術機器人的甜頭后,日本隨即宣布將新增12種使用機器人補助的內視鏡手術進入保險覆蓋范圍內,其中還包括胃癌、大腸癌、肺癌等手術。

    后疫情時代,智慧醫療迎來新機遇

    如今,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是必然趨勢。在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未來醫護人員嚴重缺乏的大背景下,智能化的醫療機器人將成為解決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解決方案。過去4年,中國的醫療機器人市場差不多增長了10倍,遠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而醫療機器人市場是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從技術破冰到產業落地,醫療機器人的應用讓外界都充滿好奇。縱觀國內,目前,鈦米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醫療機器人領域的企業,紛紛備戰科創板;放眼海外,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0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全球專業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增長了32%,達到112億美元(2018-2019年),其中,醫療機器人銷售額達到53億美元,同比增長28%,創歷史新高。

    而在場景應用層面,疫情之下,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染,“機器換人”的需求被激發,醫療機器人價值凸顯。在消毒、配送、隔離病房服務等領域,醫療機器人紛紛走上了防疫一線。作為硬科技領域的代表產業,創新無疑是推動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每日經濟新聞》提到:一個好的科技型創新公司,是著眼未來,實現用戶的剛需。喬布斯的蘋果手機,能夠給手機市場帶來一場革命,源于挖掘到用戶未來的需求;醫療機器人,也將是未來長期增長的需求。

    “后疫情時代”,隨著醫療機構對數字化的要求劇增,智慧醫療未來的市場容量值得期待。而隨著5G技術的普及,以及5G與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廣泛結合,醫療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智慧醫療將得到普及,大健康行業一片生機盎然。

    來源:網易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