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長沙市某小區一位患者的家中,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治療專科的護士文輝(左)在為患者檢測心率。
對患者而言,能夠借助醫院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復診開藥,自然是省去了不少時間和功夫,而一些從外地前往知名醫院求醫的外地患者,更是可以省去舟車勞頓和大量的開支。
可醫院將以何種制度來平衡醫生的工作量,充分調動醫生的工作積極性?湖南互聯網醫院發展幾年,有哪些存在的“痛點”“槽點”?互聯網醫院并不是簡單地把醫療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如何可持續發展進行創新嘗試?6月25日,三湘都市報記者采訪醫院、醫護人員以及患者代表,談談對湖南互聯網醫院目前發展的瓶頸與未來的展望。
建設投入大,產出少,運營人才的培養比較難
“我們醫院也一直在嘗試,但是發展得不夠理想,投入大,產出少,現在還在攻堅建設期。”徐先生是湖南省某醫院互聯網醫院的相關負責人,記者提出采訪該院互聯網建設成效,被他婉拒。
徐先生介紹,醫院自2020年開始,采取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搭建互聯網醫院的平臺,目前投入已經數百萬,但產出卻遠遠達不到這個數額,成本被累高。
此外,目前,醫院還沒有出臺成熟的利益分配、成本補償、激勵機制,堅持的醫護人員多半是行政人員,以及職業情懷,這很難去促進公立互聯網醫院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徐先生還表示,目前醫院的建設工作,被安排在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多半是“程序猿”。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與運營,還需要了解醫學知識,懂得醫患之間的鏈接,甚至患者的需求,所以這方面的人才奇缺。
醫院平臺的信息不互通,網絡問診風險有點大
“現在互聯網醫院都只能進行復診。”湖南省兒童醫院數據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胡外光表示,目前全省各個醫院的信息還沒有互通,一些患者的問診,就只能在初診的醫院進行。他認為互聯網沒有界限,互聯網醫療也應該為患者消除這樣的界限,讓全省乃至全國的患者都可以在互聯網的平臺上實現“就診自由”。
胡外光建議,互聯網醫院平臺建立區域檢驗、檢查數據的交換平臺,并擬定跨區域、跨機構臨床檢驗、醫學影像、病理檢查等信息共享和結果互認制度,讓患者的互聯網就診更便捷。
此外,目前互聯網問診的風險還比較大,沒有相關的制度來規定或者規避。這就導致一些醫生只能在網上進行輕問診,限制了診療服務的“深度”。
將省級醫院與地方醫院對接,讓患者也能互聯網“首診”
“我們家6兄弟,就我一個人讀書出來到了長沙,其他兄弟都在懷化老家。”6月24日上午,57歲的趙訟兵陪著二哥趙建兵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做檢查。在長沙市某學校擔任數學老師的他坦言,經常要這樣陪親戚看病,真的很費時費力。
這不是他第一次陪親人看病。2020年7月,排行老五的趙訟兵帶六弟趙群兵在湘雅醫院內分泌科看病,被確診為甲減,需要一直服用藥物來控制。來過第一次后,趙群兵一直通過湘雅醫院互聯網醫院復診,有固定的專家接診,而相關的藥品,也會寄到家中。
“這就可以看出,互聯網醫院真的很便捷,可是為什么不能開通患者的第一次就診檢查呢?”目前互聯網醫院不能進行首診,二哥這樣的患者需要奔波幾百公里來看病,趙訟兵建議互聯網醫院的平臺,可將湘雅醫院等三甲醫院和地方基層醫院對接,一些地處偏遠的患者,可以在基層醫院約大醫院的專家“聯合”就診,真正在基層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不能醫保支付,雖方便但還不夠“實惠”
寧鄉市49歲的周軍是一個肝癌病人,因為病情發現得比較早,在湖南省腫瘤醫院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
雖然手術效果還不錯,但康復出院之后,他需要腹腔置管,進行手術部位的引流。“這個置管雖然方便進一步痊愈與后續治療,但是常常發生并發癥,例如可能滲血啊,甚至發炎。”周軍的妻子秦女士告訴記者,置管后需要經常清理,以前自己會定期帶著丈夫去醫院清理。
有了互聯網醫院后,秦女士學會了用互聯網約醫生上門服務。秦女士表示,互聯網醫院確實非常方便,但就是不能醫保支付。
秦女士說,以前丈夫如果選擇住院,大部分費用是可以報銷的。而選擇互聯網醫院的服務后,所有費用都需要患者自己承擔,這對一個腫瘤患者的家庭來說,負擔有點沉重。因此,她希望互聯網醫院平臺能早日對接醫保支付平臺,并開通醫保支付的服務。
掛號費都是一個樣,“價值”難以得到體現
李青松(化名)是長沙市某三甲醫院的一名教授,因為呼吸疾病屬于慢性疾病,所以找他復診的患者很多。
“不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但是互聯網醫院上的掛號費,不管是普通醫生,還是行業內的正高職稱專家,都只能收6塊錢,就是普通門診的費用,這個價格真的難以體現價值。”李青松表示,目前醫院沒有安排專門的時間來“互聯網醫生坐診”,所以對于互聯網醫院端的患者,都需要自己在休息時間去處理,付出與投入也難成正比。李青松坦言,現在是疫情等過渡時期,醫務人員還能堅持,但長期這樣,肯定不可行。
“我的建議是,相關部門將互聯網醫院平臺更完善,收費能與醫院同步,提高更多醫生的積極性。”此外,他還建議醫院安排具體的坐診時間,并將坐診的績效納入考核,讓醫生也能合理擁有下班的“業余”時間。
醫護人員上門服務,需加強人身安全的保障
作為湖南省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的一名醫護人員,吳秀娟一直堅持給患者提供上門的醫療護理服務。根據該院的后臺數據顯示,吳秀娟累計出診2300多次,負責區域長沙市,但她曾經也接診了株洲等周邊市州的患者。“都是我們自己去,大多數一個人出發。”吳秀娟表示,自己有時候乘坐地鐵、城軌,有時候也駕車。
在這么多次的出診經驗中,吳秀娟總結了很多經驗,也有一些建議。她提出,醫護人員抵達患者的家后,自身安全保障還不夠。她希望醫院、以及互聯網醫院平臺能夠加強對護士上門服務相關安全的培訓,從信息化平臺全程跟蹤保障、保險等方面做到規避。
線上醫保支付,時間還不確定
患者線上問診,醫生線上看診,之后的藥品,在“處方流轉”的背景下,將藥企也納入了互聯網醫院的終端。近年來,除了公立醫院,一些企業也在嘗試互聯網醫院的鏈接參與,湖南藥企益豐大藥房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日均訪問人數超過3萬,其中40歲以下人群占比超過50%。”該藥房相關負責人表示,益豐大藥房的“網上藥房”,通過小程序的方式與微信公眾號打通,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上線推廣。用戶不僅僅可以去門店便利購藥,也可以選擇附近門店直接送貨上門。
因為互聯網醫院將面向全國患者,目前我省的藥品處方流轉就存在了相關的問題。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互聯網醫院有三種模式,包括實體醫院的醫療資源線上服務模式(H+I模式)、醫聯體共同線上融合服務模式(H與I融合模式)、集聚醫生資源的平臺服務模式(I+H模式)。這樣就帶來醫療服務的監管標準、語言規范、病歷數據等規范性問題。
還有一點,在醫保支付上,國家政策相繼出臺,但地方細則落實還需要時間,湖南患者線上醫保支付實現時間還不確定。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