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移動醫療App尚處“初級階段”

    移動醫療App尚處“初級階段”

    移動醫療App尚處“初級階段”-智醫療網

    當前,移動醫療已經成為醫療健康服務領域的一匹“黑馬”。

    2014年是移動醫療企業的豐收之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發生的融資案例共計80余起,是2008—2013年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

    縱觀在2014年獲得A輪融資的移動醫療企業,大部分移動醫療APP推出的時間大多為1—2年,產品功能還需進一步完善。正如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瑞榮所言,現在移動醫療APP多為雛形應用,因為其大多處于早期階段,真正持續的活躍用戶還是少,產生的真正有用數據以及真正的醫患互動關系都還較弱。

    另據艾瑞研究報告,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主要分為5種:醫藥產品電商應用;滿足專業人士了解專業信息和查詢醫學參考資料需求的應用;滿足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如怡成健康小秘書;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平臺;細分功能產品。

    其中,尋醫問診需求,是很多用戶乃至病患最為直接和迫切的需求,怡成健康小秘書正基于這一需求應運而生。在健康和醫療類信息在互聯網上更輕松獲得的今天,用戶更需要的不僅僅是垂手可得的互聯網資訊,更深層次的需求是需要和醫生專家,直接地溝通和交流。

    從流程來看,患者就醫過程可以分為健康管理、自診、自我用藥、導診、候診、診斷、治療、院內康復、院外康復等9個環節。目前,圍繞不同環節,各大互聯網醫療企業推出了不同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例如掛號網提供掛號服務,“E陪診”提供陪護服務,“春雨醫生”與“好大夫”則旗幟鮮明地提供健康咨詢服務。

    移動醫療已是全球大勢所趨,國內也已掀起熱潮。2010 年醫療信息技術公司增加了 78% ,而其中研發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的公司就占了 41 %。在此背景下,國內相關部門對移動醫療 APP 的監管應未雨綢繆,預防未來可能存在的市場混亂和醫療保健風險。美國 FDA 在移動醫療APP指導草案中總結了兩類具有潛在風險的APP:一類是把移動平臺變成醫療設備。很多情況下,是通過附屬裝置或感測器,例如通過傳感器將移動裝置變成聽診器的 APP,又如測量血糖和心電圖并將結果呈現在智能手機上的 APP ;另一類是控制既有醫療設備的使用、功能、模式以及能源等。這包括那些控制醫療配件功能的 APP ,例如通過胰島素泵控制胰島素的輸送。也包括那些顯示從床邊監護器獲得的數據和從 PACS (圖片存檔及通信系統)服務器獲得的圖像的 APP。這兩類 APP 由于連接或控制著已經被規范的醫療設備,可能產生新的風險,故需監管。

    在業內專家看來,移動醫療商業模式還需要不斷探索,“叫好不叫座”是階段性的現象,其中,瓶頸主要是整個醫療服務行業處在市場化的變革初期,大眾的移動醫療消費習慣還需要進行培養。(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