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許多研究機構整理了大范圍的癌癥組學數據,希望通過這些信息找到驅動癌癥發生的分子,并作為藥物靶點進行阻斷。通過分析了7000多種腫瘤的測序結果,Lopez-Bigas及其同事鑒定除了475個關鍵的驅動基因,其中有許多是之前沒有被報道過,而且對于現有的藥物設計具有關鍵性的啟示作用。
作者們收集了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其它研究中獲取的測序數據。他們發現鑒定得到的基因中有四分之一屬于染色質調控,泛素化降解以及RNA的剪接與成熟作用。至今,很少有這方面的癌癥藥物靶點被報道出來。這其中有一類包含76個驅動基因的亞群,被稱作”主效癌癥驅動基因”,這些基因的突變在腫瘤細胞中頻率非常高,表明這些基因對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
該數據也反映了基因的拷貝數的變化以及基因的融合現象。當基因發生突變后,拷貝數的變化與融合也會伴隨發生。90%的腫瘤至少存在上述一種現象。
作者之后查閱了這些突變中有哪些已經作為藥物靶點被鑒定了出來。結果顯示,在475種基因中,有96種得到了前人的注意。
通過過濾掉已經被驗證無法應用于臨床的靶點后,作者針對哪些藥物對于患者是有效的做出了總結。電腦模擬的結果表明:僅有5.9%的患者可以進行腫瘤特異性,基因型特異性的藥物治療。將近一半的患者具有ERBB2基因的擴增型突變,針對這一類型的腫瘤由三類藥物可以提供治療。
依靠這些手段,有40.2%的患者可以接受至少一類FDA批準的藥物治療。另外有33.1%的患者即使無法利用現有藥物進行治療,也可以選擇接受正在臨床試驗的藥物治療。
總之,這一研究為晚期的癌癥的精準化治療提供了新的參考方案。(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