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海外遠程醫療商業模式漸成熟 國內產業發展可借鑒

    海外遠程醫療商業模式漸成熟 國內產業發展可借鑒

     海外遠程醫療商業模式漸成熟 國內產業發展可借鑒-智醫療網

    眾所周知醫療健康行業本身是專業度非常高,管理相對復雜的行業,導致患者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看病不透明等實際問題。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醫療機構定價。在這種情況下,移動醫療的出現,使互聯網與醫療有了很好的結合,這本身是一種完好的趨向。結合現今的移動支付方式(支付寶、翼支付、沃百富等等),一系列支付工具,就實現了掛號、看病、結賬等一系列流程,真正的將信息化的生態系統搬進生活當中。

    什么是遠程醫療

    遠程醫療(Telemedicine)是指通過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同醫療技術的結合,實現遠距離就診治療等一系列醫療活動的醫療服務。目前,遠程醫療技術已經從最初的電視監護、電話遠程診斷發展到利用高速網絡進行數字、圖像、語音的綜合傳輸,并且實現了實時的語音和高清晰圖像的交流,為現代醫學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狹義來說,遠程醫療顛覆了傳統的醫患就診模式,通過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手段,實現醫生和患者遠距離交流溝通,完成傳統線下就診流程的醫療服務活動;從廣義上說,遠程醫療勢必要結合更為復雜的多媒體技術、數據傳輸技術、文件和圖像數字化技術等其他學科技術,從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維度重構人類生命科學。

    國外遠程醫療商業模式漸成熟

    在遠程醫療轟轟烈烈的發展浪潮中,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遠程醫療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外一些移動醫療產品已經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醫院、醫生、藥企、保險公司和消費者進行收費。其商業模式則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 為醫院(或醫生)提供信息化服務。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并向醫院收費,其核心產品是一個讓醫生和護士戴在脖子上或別在胸前的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發送、接收信息,通話并設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醫院里使用的BP機。

    第二、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服務。例如,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提供短信服務的信息咨詢公司。用戶輸入電話號碼和身體相關情況,將個性化推薦健康信息。

    第三、 客戶關系服務。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醫生專業為患者推薦醫生,并可在平臺上直接完成預約。采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收費的商業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選擇和預約醫生,醫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險覆蓋的病人,意味著更多收入。每個月醫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平臺。按照其公布的醫生數量,其年收入應該在千萬美金以上。未來,還有更多的收費模式,就是向醫療保險公司收費。保險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價比”高的醫生,而他們的推薦可能影響患者的選擇,替保險公司降低成本。

    第四、信息化診所運營商。病人可以從網上預約并索取處方藥,甚至獲得檢查結果的電子版,并通過網絡查看個人健康結論。醫生則可以通過網絡訪問電子病歷。

    第五、慢性病管理。通過手機+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臺。患者可以用手機方便地記錄和存儲血糖數據。云端的算法能夠基于血糖數據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及時提醒醫生和護士。該系統已通過FDA醫療器械審批,而且在臨床研究中證明了其臨床有效性和經濟學價值,因此得到了兩家醫療保險公司的報銷,提供給投保的糖尿病患者。甚至還和藥企合作,利用藥企的醫藥代表向醫生銷售該服務。

    第六、大數據服務。通過提供基于云服務的電子病歷、業務管理、病患溝通以及協調護理四項服務,并提供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今年來發展迅猛,醫療信息數據成幾何倍數增長,給整個醫療行業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大數據技術的華麗出場,讓醫療信息化進入了飛躍式發展的關鍵時機。

    國內遠程醫療發展仍存不足

    借助高度商業化的醫療體系,美國的可穿戴設備發展迅速,市場急劇擴大。這也吸引了國內的可穿戴產品開發商、設備廠家借著這股東風推出自己的產品,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支付方、醫院體制受限和用戶需求錯位等原因,醫療可穿戴設備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順利。

    眾所周知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或者一些落后的城市,醫療系統和衛生環境都是那么的脆弱,看病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何來遠程醫療?甚至某些地方網絡還不通,遠程醫療猶如鏡花水月。

    衛計委近日在《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中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并且“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并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臺”。

    新規定只給出籠統的指導性意見是遠遠不夠的,具體操作上還有局限性。例如,新規定中禁止醫療診斷,允許醫療咨詢,但咨詢和診斷如何界定并無詳說,這會給醫生造成一定困擾。再者第三方的醫療互聯網平臺是否屬于被禁范疇?按照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不得提供診療、開具處方和獲取利益。但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第三方平臺開通網絡醫療咨詢服務的醫生,60%以上來自三甲醫院,半數以上醫生提供免費咨詢,患者平均兩個半小時就可以得到回復,極大地方便了患者。但這些平臺都屬于非醫療機構,照此規定是否都該被禁呢?現在互聯網平臺的診斷門檻相對較低、技術不規范、沒有行業監管,最主要的是缺少醫療記錄,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究責任。因此設立高準入標準,能大大減少事故發生的幾率。另外,患者看病大多由醫保報銷,遠程醫療要想大踏步發展,也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醫保報銷的問題。

    新事物的橫空出世總會伴隨著爭議和掌聲,遠程醫療在國外已經歷過若干次技術,政策和經營上的革命,已經日趨完善。遠程醫療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得到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被譽為是引領新一輪投資的藍海。各大網絡公司,小米、騰訊、阿里巴巴、聯想等紛紛投資與遠程醫療相關的公司,各路商家摩拳擦掌,都想在這一片藍海中占領一席之位。(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通信信息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