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可穿戴醫療設備,玩法可以更多

    可穿戴醫療設備,玩法可以更多

    除了智能手機、智能手表之外,蘋果三星等巨頭還在玩什么?答案是可穿戴醫療設備。健康作為人類關心的永恒話題,一旦和高科技的可穿戴設備結合,可能引爆的是下一個十年規模可能超過千億美元的新興市場。如果說前期科技公司只是在商業布局以及商業模式探索的話,那么現在已經有已經面市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醫療設備進入我們的視線。

    今年5月份三星在舊金山發布了“Simband”健康腕帶,次日英特爾也推出了智能T恤產品,而蘋果則站的更高,在6月份推出了“healthkit”平臺,希望吸引更多廠商進駐。除此之外,像Jawbone、咕咚等眾多國內外廠商也紛紛推出了主打健康概念的可穿戴設備。

    縱觀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醫療設備,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多數廠商還僅限于把“健康”這個概念作為噱頭而非實質,大部分產品都只是提供了諸如計步、心率檢測、熱量計算等少數的幾項功能,并且同質化嚴重。你隨便買到一款產品,很難說和其他產品有本質上的區別。那么,可穿戴醫療設備是不是只能玩這些淺層次的概念呢?其實并不然,筆者認為廠家們大可以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玩法可以有更多。

    充分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醫療設備雖然都實現了部分健康數據的采集,比如心率、運動量、睡眠時間等,但在數據的系統管理和潛在價值挖掘上做的還不夠。對用戶而言,心率也好,運動量也好都只是一個個抽象的數字,從中很難得到感性的認識。部分產品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健康管理”,比如你一段時間運動量少了會提醒你多運動。又或者連續一段時間心率不正常會提醒你注意休息,但整體而言,還很少公司能夠和專業的醫療機構合作,從更專業的角度去挖掘數據揭示的身體狀況。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可穿戴醫療設備還能衍生出更多商業模式。

    來自美國的CardioNet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旗下的產品MCOT就是一種可穿戴醫療設備,它能夠記錄30天內患者的心電圖數據,并將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公司監控中心。基于專業醫療機構的支撐以及公司在大數據方面的研究,CardioNet的后臺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診斷,并且生成報告發送給患者。同時,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心率,還能及時發送到監控中心供專門的醫護人員記錄和分析,并在偵測到生命危機時及時向醫生發出警報。

    因為產品的檢測效果異常優異,而且往往能夠在患者自身未感覺不適的時候就發現潛在的問題,CardioNet也吸引了保險公司的注意。去年6月份,該公司和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簽訂了三年的合作協議,后者將購買大批產品為其超過7000萬的醫保客戶服務。

    在數據價值挖掘上,也有一些公司采用了另外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已經有一些公司嘗試將可穿戴醫療設備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作為代價,他們必須同意將設備采集的數據提供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付費購買這些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它們可以分析用戶的生活習慣,作為調整相關保費的依據。其實這并非創新,比如Progressive公司推出的駕車行為追蹤器會在保費和投保人行車習慣之間建立聯系,在過去5年它已經獲得了超過十五萬名客戶,如今科技公司只不過是把這一套搬到了可穿戴醫療設備身上。

    由此可見,一旦引入了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冷冰冰的數據便被賦予了更大的價值。而一套完善的數據挖掘、分析機制的建立,則可以誕生形式更為多樣化的商業模式。生物傳感器技術在最近10年發展的速度異常迅猛,人類通過可穿戴醫療設備已經能夠監控到越來越多生理數據,但是怎樣把這些數據利用到極致反倒被很多公司忽略了。可穿戴醫療設備不應該單純是數據的采集平臺,后面應該有強大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去支撐。

    在未來,醫院、專業研究機構、保險公司、商業調查公司等都可能成為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合作方。相關公司們大可以用一種更開放的眼光去看待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發展,不要局限于硬件本身。

    遠程醫療提供支撐

    遠程醫療的概念也炒了很多年,一直不慍不火。傳統的遠程醫療仍然是一種局限性較大的治療手段,依然依托于一整套需要擺放在某個具體物理地址的遠程醫療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夠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但是距離真正的隨時隨地診斷依然還有很大的距離。而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迅速發展,為真正的隨時隨地診斷帶來了希望。

    遠程醫療,無非也就是把視頻、聲音,以及設備監測到的人體各種類型的生理信號通過網絡傳輸到異地,讓醫療人員能夠遠距離對病人作出診斷。在過去因為技術的限制這些檢測儀器只能做得又大又笨重,所以病人還是需要到指定的地點才能接受遠程治療。但到了今天,各種生物傳感器的體積已經能夠做到足夠小,甚至集成在一條手環內,則真正讓人看到了遠程醫療“隨時隨地”的可能性。

    如果有哪一家公司能夠做出這樣一臺機器,能夠檢測眾多人體生理指標,還帶有攝像頭、麥克風等,再聯合專業的醫療機構,能夠為用戶提供諸如定時體檢、疾病遠程診斷等服務,可能又是下一個上市公司的節奏。在技術上的限制應該不是特別大,關鍵在于資源的整合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做廣之外也可以考慮做深

    現在大家都恨不得把所有傳感器都一股腦塞到設備里面去,讓產品做的盡可能全面,但其實做廣之外還有另外一條思路就是做深。與其做一個大而全的產品,還不如專注一個點做到極致,有時候小而美反而更容易成功。

    比如美國的ZEO,其設備只干一件事情:檢測用戶的睡眠狀況并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人家也沒有又給你建議運動量又讓你多喝水,但第一輪輕松獲得2600萬美元的融資,商業前景相當不錯。

    又比如WellDoc,專注于糖尿病的數據監測和治療指導,短短幾年時間便成長為美國最知名的移動治療公司之一。

    對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廠商來說,大可以考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點做深,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或許反而能夠更容易打開局面。

    可穿戴醫療設備是一個新生事物,硬件技術、商業模式各方面都還遠未成熟。在搶占先機的同時,廠商們更需要的也許是放開想象,不要讓過往的慣性束縛住自己。相信在未來這個市場還會誕生越來越多不同形式的新玩法。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