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日前在舊金山發布了新款名為”Simband“的健身腕帶。次日,英特爾也在Re/Code大會上推出了智能T恤產品。隨后,蘋果在WWDC上發布一款新的移動應用平臺”Healthkint”。各大IT、電子巨頭不約而同地盯準了“移動健康”這塊香餑餑。
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下前沿科技的熱點,醫療產業則是近年中國改革的核心。當可穿戴設備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勢必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可穿戴醫療設備是將可穿戴技術應用于體征檢測、運動數據統計及健康狀況改善的設備統稱,具備監測生理指標、記錄數據、動態觀察等三大作用。
智能手環、智能腕表、智能耳套、智能虹膜、智能腰帶、智能鞋……各種具備檢測體征、睡眠、坐姿、腦電波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在市場上掀起熱潮。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用戶與行業專家發現,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產業鏈尚未完善,產品的功能仍然存在不少局限。
首先,可穿戴設備應回歸用戶需求和價值定位。大數據、粉絲經濟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可穿戴設備外觀炫酷,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吸引一部分消費者購買。但是沖動引導的購買行為,無法產生持續的購買力,已經購買的用戶,也不會持續、長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設備背后的社交媒體、大數據和云計算,由于缺乏足夠的用戶群和數據積累,無法體現進一步的價值。
當下,不少智能硬件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聯網而聯網、為了開發應用而開發應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戶“痛點”,迷失商業模式本質的三大要素——客戶價值的獨特性、關鍵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徑可持續性。比如,基于百度云開發的可穿戴設備“咕咚手環”,主打“運動狀況提醒”、“睡眠監測”、“智能無聲喚醒”三大功能。但手環其實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無法糾正用戶的不良生活習慣。如何鼓勵用戶長期佩戴,培養用戶黏性,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設備須擺脫“智能手機附屬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設備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并不具有顛覆性。眾多智能手環可以記錄睡眠時間和行走路徑,而智能手機很容易就能實現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殼電子發布的一款智能便攜設備GEAKWatch,可引入WiFi模塊、搭配藍牙4.0技術連接智能手機,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郵件標題等,但它僅僅還是智能手機的一種附屬品。目前少量可獨立使用的可穿戴產品已經問世,值得進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擊破硬件開發的技術壁壘。可穿戴設備是人與世界溝通的新工具,開啟了物聯網2.0時代的大門;但與軟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設備面臨更大的技術壁壘。如MEMS(微機電系統)承擔了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和執行器的重任,但中國MEMS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初創企業聚集于長三角,其技術遠落后于國際巨頭。此外,可穿戴設備還存在電磁輻射、電池續航能力差、依賴智能手機、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有待改善等問題。
第四,需要提升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在美國,可穿戴設備上市必須經過FDA認證,而中國尚未出臺相關的監管法律或法規。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檢測結果能否被醫院認可,對可能發生的醫療事故如何處理,尚無定論。另外,即使可穿戴醫療設備準確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種體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這些醫療“大數據”,得出靠譜的結果,來指導人們的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仍然需要臨床測試來進行驗證和比對。
最后一點,需要培育出色的產品經理。當前不少可穿戴設備背后的產品經理是硬件工程師出身,他們具有卓越的專業技術能力,但卻缺乏用戶導向性的營銷模式思考與行業洞察力。兼具軟硬件開發能力的產品經理屈指可數,使工程師能夠像IT公司產品開發者那樣充滿創意和營銷理念,懂得團隊協作,兼顧功能、設計、用戶需求和體驗,更是難上加難。
當越來越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提供商從用戶的真正需求著手,兼顧硬件、軟件的開發,針對目標人群進行差異化營銷、培育市場之時,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前景才會迎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