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4G網絡的普及,遠程醫療迎來了新的發展期,逐步呈現出走進社區、走向家庭、面對個人提供定向個性化服務的特點。
當外科醫生佩戴谷歌眼鏡進入手術室時,當蘋果推出健康管理系統時,當人們對著手機看醫生時……傳統醫療遇上了互聯網,新的問診模式出現了。
無論是健康管理APP還是視頻問診,都為傳統醫療帶來了新的思維模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借助“數字革命”的東風,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印度、新加坡、墨西哥等國的遠程醫療都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據統計,在美國和加拿大,2014年執業醫生診療次數約為6億次,其中約有7500萬次通過遠程技術實現,遠程診療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500億至600億美元。
足不出戶看醫生
在國外,遠程醫療這一概念40多年前已經興起,多年來主要用于電話或視頻遠程診斷及監護,以及數據、圖像等遠程傳輸,為沒有良好醫療條件的患者提供治療及匯聚各地醫學專家對病例進行會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4G網絡的普及,遠程醫療迎來了新的發展期,逐步呈現出走進社區、走向家庭、面對個人提供定向個性化服務的特點,各項“親民”的遠程醫療模式迅速得到推廣。仔細梳理一下,各國的遠程醫療主要有在線醫療和移動健康服務兩種模式。
在線醫療主要是通過視頻等網絡溝通方式,讓患者不必出門即可享受醫療服務。目前,在線醫療主要用于慢性疾病遠程監控、輕微急性病處理、皮膚病、感冒等小病的治療和健康咨詢等方面。未來,遠程醫療服務將逐漸被應用于突發疾病處理、初級護理和外科護理、心理咨詢和治療癌癥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數據分析。
移動健康服務主要是指移動終端設備上的健康服務應用程序以及可穿戴醫療設備。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智能血壓計、遠程心電儀、智能手環等健康醫療產品陸續出現。有關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可穿戴設備最大的市場在醫療健康領域,占整個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在消費需求和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醫療領域的移動應用程序和無線可穿戴傳感設備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在家看病誰買單
遠程醫療為患者就醫提供了方便,但除了省時省力之外,患者要考慮的另外一大問題就是診療費用。
在國外,互聯網醫療的收費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患者付費。以印度MediAngels公司創立的在線醫院為例,患者只需要在線支付10美元的掛號費,就可在2個工作日內獲得相應的醫生診斷,這一平臺目前已經成功吸引來自美國的執業醫師加入;二是醫院付費,依托實體醫院建立在線醫療平臺,實現醫生和患者線上線下互通互動,由醫院向軟件開發商或是平臺運營商支付平臺運營費用;三是保險公司付費,由商業醫療保險公司支付患者使用在線醫療平臺咨詢和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的費用,這一模式在美國已經普遍應用于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咨詢。
政府支持不能少
遠程醫療實質上是傳統醫療方式的有效補充,是傳統行業向現代化和電子化方向發展的過程。醫療行業本身是體系復雜的社會福利性事業,僅靠行業自身實現發展和轉變動力不足,需要相關機構的支持和政府的鼓勵性措施。
從美國遠程醫療的發展來看,美國擁有全球遠程醫療領域最大的NGO組織——美國遠程醫療協會(ATA),協調遠程醫療服務供應商、保險公司和各類相關信息技術軟硬件供應商間的關系與合作;在政府推動下,美國聯邦保險計劃和商業保險公司將遠程醫療納入了保險范圍。患者和醫院沒了后顧之憂,自然會敞開懷抱迎接新事物。遠程醫療的發展不單要靠行業、靠技術,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監管。
(責任編輯:龍寳玉 轉載: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