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雷:首先跟大家表示感謝,因為能有這樣一個機會給大家分享我自己十幾年做數據挖掘,還有這方面的經驗和積累。能夠跟各個行業的專家和業界的同仁進行交流,會后也愿意和大家一起進行探討。
大數據這個概念是時下最火熱的一個話題,包括人工智能。那么幾乎每一個企業,尤其是我們做健康的,都會把大數據作為我們戰略里面的一部分,這一定是必須的。如果我們不把它做了,感覺我們公司好像差了一點什么。但是大家也發現一個問題,可能我們講的是戰略,是概念,是框架,是如果我有多少多少數據,我可以做什么。至少我在行業內混了這么久,基本上感覺是這樣的。
數動力健康科技公司楊風雷? 第七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現場圖
那我今天的話題是喚醒數據生命,可能這個喚醒包括幾部分。
第一,我想讓我們行業內的同仁們,可能要對大數據有一個更加現實的認識,原來我做過醫改還有保險方面的一些項目,去做測算。當時也處理了不少醫院的數據,如果現在有圈內的人,做體檢的,或者做硬件的,你去收集數據的時候,可能發現一個問題。其實我們想要獲得數據的時候,最重要是結構化數據和標準化數據。而在十幾年前中國做信息化的時候,其實沒有去布局那么深。所以在前幾十年,可能醫院沉淀的一些數據,當我們當時想用這套數據的時候,我當時做了半年的項目,其實5個月的時間都在做數據清洗,那個成本可能更高。所以當時我在想我還不如重新自己按照一個標準,重新積累數據可能來得更快一些。
第二,喚醒我們的用戶。以前大家都會遇到過一個問題,我們可能提供了很多平臺,提供了免費的檔案。可是我們發現其實沒有人給你提供數據的,尤其是互聯網醫療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好像是提供了一個互聯網的方式,就應該有無數的客戶病毒式的傳播,其實我們沒有看到。原因是什么呢?一會兒我們再詳細的講。
那現在整個大數據行業,有很多人都瞄著這個行業來做,比如說原來做民營體檢的,包括醫院體檢的,還有類似于做可穿戴設備、智能化的設備,手環、手表、貼片的,還有一些便捷式的醫療設備,那這里面包括了血糖儀、體脂稱,可能還有集成化高一點的一體機,這樣的設備。再有就是大的健康平臺類,可能包括我們國家的像信息化系統區位、工位,醫院的信息化平臺。還有像這種養老的,當然也包括我們在商業圈子內的,比如說做互聯網醫療和移動醫療的人。
其實大家都在想做著這些東西,那這里面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一定會用到一個人,誰呢?醫生,因為他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方式,能夠使數據價值體現出來的。現在國家在做集成醫療,在做全科醫生分級診療,包括今天上午去講做聯合診所,其實大家都會依賴一個資源就是醫生。那么醫生的情況大家心里很清楚的,我們醫生的資源本來就不夠。然后素質和技術的積累又不統一,并且分布還不均勻。
所以當我們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創業的時候遇到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就是醫生不可控的,我們很難讓醫生提供一個有保障的服務,尤其是持續、可發展、規模化,能跟蹤、能管理的,而且我們的服務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患者去找你,你才能去服務,是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數動力就做了一件事情,想象一下。第一個我們要想的是怎么去獲得數據,尤其是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數據,怎么讓大家愿意把數據給你。那我們自己開發了一套數據分析引擎,我們前面講idea。那這個數據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能夠去對接像類似于醫療機構、養老平臺、公共衛生,或者是智能設備,還有類似于做互聯網醫療的,其實你只要做醫療健康這一類的公司,這種數據都可以進行對接。我們最主要是做什么?做數據的處理。可能大家以前談大數據談得比較多的是,我在做數據,他一般都會把自己分析技術,他的可靠性,他的穩定性,他的科學性、他的嚴謹性。除此之外,我們要做得深一點,就是什么呢?我們要做到內容那一步。因為只要做到內容那一步,我們才能去幫醫生做事情,否則它只能淪為一個工具,還需要醫生去操作它。
我們寄希望于說如果有了這個系統之后,那醫生就完全能夠解放出來。因為什么呢?我們的系統是一個服務化的系統,它能夠為我們的醫生做很多重復和基礎的一些工作,醫生能夠被解放出來,能夠做更復雜,更有價值的工作。這樣一個人就可以服務很多很多的用戶。
那怎么樣能使數據活起來?每個人的生命其實是由無數的數據組成的,其實每一個人的數據都可以講一個故事。從你出生、上學、結婚、生子,最終到老去。其實整個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數據積累下來。為什么叫喚醒?其實每個人的數據應該活起來,然后你每一套數據的價值應該讓你自己知道,這樣才行。
其實我做這個行業,應該做了十幾年了。最早的時候從PC端,我們用外網做的其實就有,當時我們是免費的。還是說得很厲害,這是終生免費的服務給你,你在這里面做檔案,讓你生存數據。想得很好,其實沒有人錄數據的。為什么?因為當時我們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初衷就不對。我們當時是以受體的這種方式去做的,我們給了一個東西給用戶,讓用戶提供數據給我。而你沒有任何反饋給用戶,所以他不會給你任何東西的。也許他會填一下,他確實填不下去了。
所以大家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做健康管理的時候,有很大的問卷非常專業,但是沒有人能堅持把它填完,或者是認真的填完。可能就一直往下點,其實填的都是假的,可能不真實的數據,可能大家獲得了很多數據。這就是為什么現在互聯網獲得了很多數據,那個數據一分析質量就比較差。
那我們希望當一個人的健康檔案上傳一條數據,你就應該馬上給他一個反饋。這個反饋無論多與少,跟他填寫的數據有關系。你填寫得多,我給你反饋得多。你填寫得少,我給你反饋得少。但是你最起碼滿足一點,只要我上傳了一個數據,你就應該給我反饋,而且必須是及時,其實這一點醫生是做不到的。你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再填兩個,然后挺好玩,我再填兩個。可能是這樣一個過程,數據才能變得多起來。
另外一點你要滿足的是個性化,每個人的數據是不一樣的。像以前我做健康管理的時候,做一個冊子,或者是健康知識,我們開沙龍搞活動,都是給大家一起來講的。實際上時間一長,大家的這種依賴性和依從性就降低了。我們當時做一個項目半年6個月的,到最后跟我們有黏性的用戶都不到10%。那我們后來嘗試個性化的管理,效果好很多,但是現實很殘酷。我一個人能去做個性化管理是太少了,效果還是很好的。
那這里面的話,做個性化分析的時候,根據一個人的健康狀態,應該能根據主要的幾個元素,相當于給他匹配一個內容出來。那這個內容必須根據這個人的健康狀態實時去匹配出來的,而不是靠你自己再去寫的,因為那個太累了。那整個過程中,你要滿足他去做個性化的處理。
在你滿足個性化處理的基礎之上,你還要滿足一個動態化的更新。因為一個人的健康狀態是不斷在變的,他現在是高血壓,可能明天就合并糖尿病了,再過兩天又合并血脂,血脂一查又有脂肪肝。過了3個月一調整,脂肪肝又好了,那血壓可能一直在變化。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他的信息一定是會變化的。當他出現了一些新的信息的時候,你的系統能夠馬上去識別它。那出了新的內容,你的內容就應該馬上進行切換。所以舉個例子,如果這個人以前沒有糖尿病,那現在有了糖尿病,那你所有的運動方案應該馬上就變了,不可能再按原來的去推送,那這個一定是由系統去完成的。
以前我用過一些公司的健康管理方案,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實際上還要靠我一個醫生的,我當時最極限能管理,做個性化管理,根據一個人的數據去分析做方案,做計劃,做處方。我一年最多能管150人,撐死到200人,而且經常犯錯誤。但是這個效果是好的,因為每個人看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當時我們在一個企業做,一看大家拿的報告是不一樣的。我明明不抽煙,我也沒有脂肪肝,我也不喝酒,那你就不要給我這方面的內容,你要給我別的,是這樣的。那后來用半自動化的系統,確實有提高,因為還是需要我去匹配一些人的信息,做計劃,做執行方案,還是需要人來做,但是我至少能管到1000人了,那這個效率是有提升了。那我們現在做的完全自動化,系統對接做數據傳輸以后,這個事情由系統自己去做了。那醫生在這里面其實可以不參與的。當醫生需要去介入的時候,那你就做最復雜的那部分。那這樣的話,一個系統能夠處理海量的數據,你想處理多少就處理多少,是沒有問題的。
那反饋給我們用戶的,想讓他去信它,那我們所做的內容都是精美設計的,而且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算法庫,是通過手機的方式,現在比較適配的。當然PC端,或者你做PDA,這些東西也能適配,但是需要自己做一些處理。那舉個例子,現在最多的就是高血壓患者,他大概通過我們的系統能夠接受多少種服務呢?如果他每次都檢測血壓,他可以收到及時的簡訊,這條簡訊跟現在可能大家看到的不一樣。市場上可能是根據一個血壓值就判斷了這個血壓的級別,我們做的是血壓、血糖、血脂、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并發癥、合并癥,總體去考慮,才能給一條簡訊。這樣才是精準的,才是準確的,才是嚴謹的。
那么這個人如果說他已經獲得了很多的數據,他一周的時間了。那我們可以在這一周內分析給他分析這一周血壓控制的情況,包括他自己健康檔案中的一些信息。那我們現在做的另外一個叫管理方案,或者是處方,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根據這個人制定一個方案讓他去執行,去跟蹤,去評估他。
那剛才給大家展示完美檔案的那個產品呢,它可能是一個整體的,可能需要添很多數據。但是我們不限定他必須添完,添幾個也可以。但是如果這個人的數據就是很少,包括我現在的合作當中這么多,其實有些人的數據寥寥無幾,大家最多就是姓名、身高、年齡、體重,身份證號碼不一定有,電話號碼也看情況。基本商數據就是這樣的情況,那他們基本上沒有信息,那這個時候他怎么去接收個性化的方案呢。我們現在就在我們推的內容里面,做了這樣一個文章。我們推的內容沒有文章庫,大家現在市場上見的最多的就是文章庫,有很多很多的文章,然后就匹配一個文章發給一個人。所有人接的文章是一樣的。
我們現在推這篇文章之前,要進行檔案的掃描,去組出內容來,把這個內容發給他,那這樣我們在里面做一些小交互。也許你沒有檔案,或者我的客戶壓根兒就沒有檔案,沒有關系,這個系統可以自動去做這個服務。我在里面做小交互以后,用戶可能添選幾項,或者是幾步。比如說運動的頻率,運動的時間,飲食的情況,或者你吸不吸煙等等。幾個小問題,只要你一點完,一確認,這篇文章馬上會自動化刷新,他馬上就可以看到自動化的內容。
它可以滿足兩點。第一,讓用戶有一個好的體驗。第二,我幫助我的合作伙伴采了數據。只要經過這種長時間的文章推送,經過幾十篇文章,基本上這個人的檔案就采全了。所以我們是通過這種方式把數據做完整的。
那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類似于像這種H5,做得很漂亮,有動感的,有聲音,有音樂,又冒險,又有過關體驗,我們也做了這樣的產品。在這個產品里面就像過關斬將一樣,就像探險一樣。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個性化的,然后你可以獲得自己精準的內容和方案。
有一些事例不好的,我們加入了語音功能,你一點,它就可以讀出來了,你聽就可以了。我們現在這里面還有血壓的月報,時間長了,數據多了,可能我們要給他分析更多的東西。可能有一點大家要了解的,比如說像以前可能血壓的APP里面,會把血壓值連上,這叫趨勢線,大家都會那么說。但是在我們看來這并不是趨勢線,我們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積累,我們拿幾十萬的血壓數據做建模,做參數和這種算法的校正。我們最終能夠得出一個數學模型,我們最終評估一個血壓患者的升高和降低到底是怎么樣的。并且每個人血壓波動的情況,其實通過這個你也能看到的。到底他血壓波動厲害不厲害,用藥是不是規律的,是不是好的。
包括既然他已經有了這么多的血壓數據了,像我們以前醫院里好的醫生測一次血壓,可能發現你有問題。那我們會頻繁測兩次、三次,取平均值,這就是好的醫生有時間的。但實際上在那一時刻,他的血壓不見得代表了他真實的血壓情況。如果這個人有很長時間的,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血壓數據,我們做一個整體效果的評估的話,可能會更準確。
再有我們會把大數據的內容加入到個人的產品里面,大家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吧。就像支付寶的年度發的賬單,大家都會很感興趣,你買了多少東西,怎么分布的,其實有點像那個。我們會分析整個人的血壓情況、控制情況,級別分類,你是什么樣的,你控制得好不好,你的排名在哪里。所有愛運動的人和不愛運動的人,血壓差別會有多大,這個我們都會做到方案當中,發給用戶,使他更有黏性。
整個我們的產品中,其實只有一個不是個性化的,就是這個產品,叫健康漫畫。我們用西游的人物去講健康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給大家講解知識。從目前的反映來講,閱讀量是OK的,確實要比普通大家發的文章要好得多。那除了像血壓這一類的管理和服務,那我們還做了類似于血糖管理的方案,也是比較完整的,也都是一整套的體系,還有像血脂的一些管理,包括運動、睡眠、體重。這個其實主要跟我們現在市場上賣的四類最好的硬件設備,血壓計、血糖儀、手環、體重稱。
這些企業一個是他們自己在做,他們有垂直領域,向梯形戰略發展,他要獲得更多的數據。另外一個我們現在基本上所有做平臺類的公司,可能都需要要有自己的,比如說我們做了可穿戴設備。上午我們聽講座就聽到了,無論誰做平臺,好像都要把可穿戴設備拉進來,然后去做檢測,都是這樣的,所以這類數據的處理,我們可能要做一些內容。
另外類似于做健康評估了,這可能是大家現在最熟知,最常見的。評估內容很多,而且很多是免費的,只不過他的問題在于只給你一個小結果,他沒有后續跟蹤。另外他的數據量很大,你很難一次性填完,他可能有很多的問題。包括我們現在做的整個健康管理的干預方案,其實跟國家的健康管理內核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把它拆解,把它變成碎片話,變得適合互聯網去傳播,讓大家在一分鐘、兩分鐘就能學一個知識,但是我一定讓你記住,而且學得會。不像以前一大篇可能十幾頁,其實你翻完了,可能你看不懂,你也記不住什么,主要是這個問題。類似于體檢數據的解讀,也是做后續的跟蹤和管理。
那我們之前大概做這個系統是5年的時間,積累了一定的算法庫。那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想怎么快速讓這套系統為我們的用戶,包括我們的合作伙伴去使用起來,所以我們采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B2B的方式,我們現在是不2C的。我只把這項技術和服務內容,把它推給我的合作伙伴來使用。如果你的技術夠成熟,一周的時間你就可以把這套服務整合到你的系統平臺之內,讓它去服務你的用戶。
那可能大家也會關注說那這個東西怎么樣,大家愛不愛看,這也是我們當時做的一個調研。從這里面看的話,應該是綠色的這一部分,我們給他推了多份的報告,他會多次跟蹤、閱讀,大概占比是54%。只有27%的人,是讀了一次以后,我再發給他,他也不讀了。后來我們分析年齡,一看都特別年輕。所以健康管理難在哪兒?當你沒有問題的時候,你是不關注的,所以年輕人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但一旦發生了問題,他會變得特別緊張,他會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所以整個現在來說,年齡比較大一點的,可能更會關注這些內容。
那我們當時也做了一些調研,我們在這里面大概可以看一下,我們當時做一個調研的時候。這是我們想到的,我當時以為我的產品大概能有10%的接受度,從互聯網來講,如果你有很多的用戶,有10%的人愿意為此買單,其實也是可以的,后來我們調研以后發現是25%。專家講座19%,醫生在線咨詢15%。后來我們問他們,你們為什么會喜歡這樣的東西?其實就只有一條,我們生成的內容是用他自己的數據做的,就這一條,因為是自己的東西。不像專家講座,就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所以你看起來會更有興趣。
這也是說未來我們想做的一件事情,現在我們的合作伙伴可能在眾多領域都有積累,做體檢的,做智能硬件的,做健康平臺的,做輕問診的,包括做國家公共衛生,做基層醫療的,做社區醫生的,全科醫生分級診療,其實都有。只要你需要用到基層醫生,我們解決的問題不是大醫院的疑難雜癥,我們只是解決了常見病和多發病中的一些內容。那如果你需要這一類的東西,都可以用得到。我們也希望跟業界的同仁,能夠一起去把這個東西做得更好。
因為現在我們做得還比較基礎,還不算是特別的完善,它肯定需要跟我的合作伙伴一起,比如說做一些反饋,拿到一些修改的意見,我們才能使這個產品做得更好。所以我們未來也是希望能夠與更多的合作伙伴去合作,把這個產品推向整個市場去服務我們所有的用戶,讓大家真的變得更健康一些。也是我們公司的一個信條吧,愿意羽翼,助力翱翔,能夠希望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幫助。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