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鋒: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司處長,尊敬的各位朋友,很容幸今天能夠來到這里,本來應該是我們劉司長過來致辭,他因為臨時有緊急公務,所以讓我來,首先是代表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司祝愿本次大會順利召開。
下面稍微講一點我們在前期的工作和一些想法。前面兩個報告,第一個報告是國家的政策、國家的規劃。第二個報告從技術全方位的解析了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對于行業應用來講,這個恰恰是我們目前如何把最高端的技術和應用相結合,值得我們思考。
我的題目看上去是里面的一小部分,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我想國家層面就不用說了,不管是領導人還是委里的領導都是高度關注信息化的,從整個發展來講,整個體系不管是整個的應用發展,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以及具體的關注到智慧醫療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快速推進。
因為今天時間有限,后面有些東西不展開。
這張PPT我稍微的講一下,我比較喜歡用這個。前兩年互聯網的發展,豬會飛,這都是大家所關注的,但是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將互聯網的整個熱度開始有所下降,大數據的熱度快速增長,這也就是在做很多可能慢慢的從一個信息化公司轉化為一個大數據公司,大家發現原來我們有的,大家并不關注的存儲的數據隨著存儲價格的快速下降,寬帶帶寬快速增長,計算能力快速增長,所以擁有數據,擁有海量的數據,對大家來講已經不是一個太難的事兒。
在這個時候數據本身的價值就相對凸顯,而對于醫療行業來講,恰恰是原來我們從紙質的門診病例、電子病例、健康檔案,慢慢的轉成信息化的電子數據文件以后,大發現擁有那么十萬、百萬甚至千萬人的信息并不是難事兒,這個時候大數據對大家來講就越來越重要。
從傳統來講,對醫院,對于我們的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基礎建設是我們前20年或者是更早大家所關注的東西,所以買設備、建機房,一直關注這個,包括建網絡、配電腦,桌面終端到移動終端到手機各式各樣,開發各種軟件系統,但是在這發展過程中大家發現一個問題,醫院的系統越來越多,我們曲面做了一個統計,最多的一家醫院256個系統,一個醫院內部256個系統,光做一對一的數據交換接口得做多少,而在整個運用過程中,標準規范,我們從2008年開始,當時是國家衛生部,2013年合并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到現在190項的信息標準規范已經正式頒布,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00項標準基本研制完成。
在這樣標準規范的支持下,我們現有的醫院內部,真正能夠用統一標準解決各個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對大家作為的醫院來講是一個夢想,而這個恰恰是院長感覺很簡單,主任覺得最頭疼的事兒。所以院長說,我到哪去參觀一下,回來我得增加一個什么應用,信息中心的主任在想,增加一個系統,增加一個應用,我的數據哪里來?自己采嗎?還是從其他系統交換來?我的系統部署呢?我的應用場景呢?得想一堆的事兒。
當然前面兩位領導都講了,我們有云計算,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共享機制,但是,在一個醫院內部,實際上是很難解決的,因為人才有限、設備有限、空間有限,你解決不是那些問題的。所以我們從2014年開始,在這個之前,我們做了一堆標準,從理想的角度感覺,有了標準大家是不是就可以交流,像在座各位站在這里,如果我說浙江的土話,估計一半的人聽不懂,如果我再往下一點,如果我說普通話,盡管我的普通話不準,我想90%以上可以聽懂。
我們當時就這么簡單,做標準,2008年開始做標準做到現在,后來從2012年開始,國家信息中心推動標準測評,醫療機構之間的、各省平臺之間的測評,到現在也很多的省級平臺、市級平臺、縣級平臺,以及二三級醫院都通過了測評。但是,院內交換還是一個大問題。
那么怎么辦?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標準做完,或者是繼續再完善這些標準過程中,當我們有了一個標準的普通話以后,我們下一步該怎么推進?從應用來講,大家很快,你看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等,包括從應用角度來講,從遠程醫療起步,物聯網的應用、互聯網的應用等等,大家都感覺似乎這些東西有了以后,智慧醫療就在眼前,但是在嗎?很多醫院都在說,我們已經變成智慧醫院了,是這樣嗎?客觀的講,醫院信息化發展的確快,從單純的系統到平臺的建設,現在大家都知道在醫院內已經不能單純靠系統建設來解決問題了。
基于一個平臺的系統整合或者是基于平臺的數據整合,以及基于平臺的應用部署,這已經是一種相對比較適合于現有的發展的趨勢,當然未來我們不知道,也許未來有更加好的變化。從目前來講,這就是一種趨勢。
那么有了平臺,我們從業務上,連續性也好、協同也好、互通也好、利用也好,感覺都有很大的進展,但是說句老實話,前面我們的規劃里講了,今年國家平臺要跟31個省加上新疆兵團要實現國家以省級平臺互聯互通,平臺通了,數據怎么辦?各省的數據、健康檔案,你們的電子病例能不能規范的傳輸。到目前為止對于某些省來講,還是有存在很大的基礎問題,標準的問題、數據結構的問題,內容完整性的問題,以及各省平臺對于醫院數據采集的規范性的時間的問題。這里有很多醫院,你們有數據報嗎?報,很多醫院報了大量的數給各個管理部門,當然我們衛生是最大的,但是社保,最多的一個醫院是198個系統的數據。醫院信息主任為了要完成數據,每個禮拜都要為這198個而奔波,為報數據而奔波。
怎么辦?這些事情,而且這198個里面有很多的數據是具有重復性的,因為醫院的數據說到底就兩類,一類就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數據,還有一類是跟前者有相關性,但是相對獨立的,以醫院為個體的數據。以觀者為中心,最關鍵的就是電子病例,當然全國還有地方在用紙質病例,住院的會少一點,門診的還是有大量的是手寫的,你要把這個東西怎么給解決,你如何把你的數據規范的整理好能夠讓醫院之間,醫院和政府管理之間產生一個良性的互動,這就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所以醫院信息化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們如何去評價醫院的信息化發展,這是我們現在所要思考的,很多院長頭痛,他去出差或者是去參觀,看到一個系統評價很高,社會效應很好,一問價格500萬,過了一段時間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看到一個類似的50萬,回來以后就很頭痛,我用500萬去做,還是用50萬去做,我用什么技術來做,因為同一個應用擺在你面前的技術,最少兩種打底,多的可能十來種,甚至更多。那就更加不要說公司里面,那就太多了,2015年從事醫療衛生信息化的公司超過1500家,現在有多少,預計1200家還是有的,當然這個數字我們還在關注,因為今年我們國家,特別是去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以后,國務院領導或者是黨中央領導都高度關注健康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對于健康產業整個數據做保送和統計做,健康產業里面信息化的就是核心內容之一,所以信息化的產業肯定是未來我們所要健康產業統計的一個關鍵的內容。
這里有很多專家在,你們有沒有關注過健康產業在你們省里的情況,特別是2014年到2016年近三年的數據,當然健康產業的范圍很大,健康服務業稍微小一點,再小一點醫療服務業。這幾個數字,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關注一下,近期我們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關注要推進全國的健康產業的統計。有一數據大家應該知道健康產業8萬億,各位,在你們省里你們能占多少比例?在現在新經濟模式下、新常態下,不管你是醫院的院長、信息中心的主任,還是你是省里的信息中心的主任,你的每個工作、每個成果就是里面的一分子,你的數字的增長決定了國家數字的增長。
再講一下醫院的應用,說老實話太多了,現在智慧醫療的間峰會是第五屆,移動醫療已經是第七屆了,健康醫療大數據從去年大數據指導意見的頒布,現在說大數據的熱度絕對是空前,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行業內部怎么辦?這些技術對于一個醫院,對于一個區域的具體的作用,實際上還是缺乏一些客觀的可供比較的東西。一家醫院和另外一家醫院如何比較信息化,大家還是靠主觀,當然我們有一些已經做了,第二年做的標準復合型和應用程度測評,以及電子病例的應用成熟度的測評。
這些測評以后的確排名了一些醫院,對醫院最終發展過程中,這些測評最終帶來的效應怎么辦?這個問題還是要思考,當然很多的設備,包括軟硬件都有很大的技術進展,但是真正的應用產品上,國外的比例還是很高。在應用的有效評價和客觀的方法學上,還是值得去思考。
當然,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國家的策略,所以你看2014年國家就定義了這樣的一種方向,我們2015年市里就專門擬定了國家智慧醫療的研究產業,這個是標準的問題。
從研究角度我從2014年開始就在研究,怎么樣對醫院進行客觀的評價。當然要制定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做起來很難,2014年開始做到去年下半年,基本上一個框架,用了一些方法學。
從要求來講,整個推進發展這是國家的要求、行業的需求,當然引導技術的快速應用,以及在應用過程中強調數據技術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這個是我們所要思考的,當然評價肯定要有完整性、可拓展性,因為信息化發展太快了,兩年前大數據、云計算剛剛起步,現在感覺大數據、云計算不是基本的東西嗎,也許明年后年VR、AR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就在你眼前了,你現在手術的理念,搞一個觸摸屏、搞一個體感已經很好了,當到那個時候也許眼睛動動,前面的圖象就變了,甚至手也不用進去了,現在的機器人已經能達到人腦控制而不是手動控制,再好的機器人還是手工控制,那個時候可能是人坐在那兒想想就可以了,但是那是什么時間、什么階段,這就是技術化,但是我們從評價來講,一定要有可拓展性,當然深度要有現有的深度,到現在已經用的,目前是明確的,是提高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體驗感,你的應用如果沒有體驗改善再好也是技術資源自己的自我感覺。
當然評價有很多方法學,我一直認為評價對管理來講至關重要,但是我感覺評價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舒服民的發展,而應該成為一個自我管理提升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當時提出這方法學,提出這些指標的時候,指標全公開,計算方法全展開,你自己拿了這個東西自己評去,自己去解決你目前存在的問題,當然如果你參與測評了,你能知道旁邊的醫院、周邊的醫院和上下級的疑云跟你的差,根你需要追求的地方,通過專家的復核,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你現在的現狀,未來方向的指引,當然做結果分析這種都是基本的要求,指標都要修訂。
所以有國家的要求,有一些方法學,我們推出了指標體系,客觀的指標、主觀的指標都要有,但是客觀指標可能更有利于自我的評價,因為主觀指標對專家的要求太高,指標的自我維護生態,實際上就是被評者如何參與直白的修改完善以及指標的發展,這很重要。
當然整個醫院的評價,單體的評價以及各項應用的評價都要重視,不能只關注某一項,某一項運用做得再好,像我們的水桶理論一樣,有一塊板最低,決定了你的平均水平肯定很低,當然信息化還有一個什么理論,哪塊板最高,它會引領你發展。
所以在醫院里面除了你要補缺以后,還得創新,這兩個東西缺一不可,但是從目前來講,很多的機構是存在難度,因為你要創新就難免會漏,你要去補缺的時候就難免沒有創新。
所以我們做了個框架,這個框架我在考慮,除了原有的兩個評價指標的體系,像標準測評的體系,像電子病例應用支付的體系,大家都很熟。包括醫院的評價,最近我們也在按照領導的要求在做整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評級,這是一個探索過程。
最終我們有這么一個指標的內容,從能力上,基礎設施、團隊建設、創新作為基礎,從應用上,針對患者的、醫生的、護理的、醫劑的、管理的、后勤的、保障的、科研的、教學的等等,我記得2015年初,我去了一家醫院,也是中比較大的城市的一家醫院,我就不點了,跟他們介紹完以后,信息中心主任沒說什么,反而是后勤處的處長跟我講,你這個太好了,我們原來在醫院里做信息化,都是作為后勤,作為一個不重視的地方,你講完我們院長才發現,原來后勤是醫院里信息化的一個關鍵點,你把后勤做好了,醫院的很多信息化的工作是可以快速提升的。當然還有成效,成效方面也是目前信息化評價里面最難做的,相對指標也比較少,針對醫院服務、管理,當然我們也考慮了健康產業的發展,從國家角度來講,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國家國策,所以去年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兩位領導的講話,我建議大家還是要好好的學習,在那個里面,指明了中國未來50年甚至是100年的發展方向,把這個看懂了,你就知道了,你在做每一件具體的事情的時候,你的方向在哪,不要為某一件事情的局部利益去考慮影響整個發展的東西。
這是我們12家醫院,我們做的,藍的是自評,紅的是專家復核分,最高是618,12家醫院,我可以稍微點一點,這是我們當時做樣板用的,北京選了兩家,北醫三院和中日友好醫院。我們又現了兩家委屬委管的醫院,一家是上海中山醫院,一家是湖北的武漢的同濟醫院。我們又選擇了幾家大學的醫院,一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是大家在信息化方面比較了解的醫院,我們又選了幾家綜合醫院,北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南邊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我們還選了地市級的,我們選了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又選了一家專科醫院,江西省兒童醫院。看一下相對中部地區的專科醫院到底是什么狀態。我們還選了一家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南山區人民醫院。
這就是分數分布,從整體來看,分布還是客觀反應醫院的信息化現狀,所以醫院名氣大或者是做得好壞跟總體評價還是有差異性的,這是總分的分布,這是二級指標的分布。里面的一個點代表了一家醫院,所以這些二級指標上,同一個點的分布并不在同一個直線上,高低差異很大。這個指標相對的12家就比較匯聚,但有些指標差異就很大,前面三個是基礎,這些是應用,最后三個是效果。
所以最集中的還是在應用階段,說明醫院信息化關注點還是在應用。從這12家醫院來講,說明這12家醫院在人的重視度上或者是領導的重視度上還是明確的,但是在基礎設施、創新能力上明顯就拉出來了。這個數據很有代表性,這是應用部分。
應用部分關注的是一級和管理,在這12家醫院里號稱都關注臨床,但是最終得分上,還是一級和管理的匯聚度最高,因為不是真正領導重視,而是兩個流程規范相對業務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容易得分。而大家關注的臨床部分或者是服務部分,差異還是很大的,當然這個也是這兩年大家關注的重點,我想在我們60幾個醫院的得分上,因為相對延后了半年多,整個匯聚度比這個要好,要講到后勤、保障差異就最大,所以才會就這樣的說法,你們回去可以看看,你們醫院的后勤信息化到底怎么樣,當然科研教學因為每個醫院的服務對象不一樣,服務內容不一樣,這是難免的,有些醫院不是教學,所以就沒有。成效部分,還是不一樣。
所以大家看到,不管是哪種說,從數字上看到在醫院里做信息化,最核心的就是管理,不會關注領域的東西,但是醫院做信息化最核心的不管講不講還是出發點,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強調的還是管理,這是避免不了的,在一定的階段內就是這個狀態,所以做信息中心主任的人,千萬不要唯技術的喜好而去太關注其他的,不然的話你的領導對你的壓力會巨大。當然服務也好、產業也好這是方向,健康產業的發展、大數據產業發展,未來醫院肯定是主力軍,所以把這個做好了,你的未來就有了。
去年作為司里面,做了一件相對細一點的事兒,就是發了兩個跟信息化相關的功能指引,一個是省統籌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是給各省衛生計生委的,規范了四大類83項功能,來指引省市縣三級,現在叫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具體功能,今天因為我了解醫院比較多,所以我把這個打出來。
第二個是10月份發的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醫院的系統太多,同一個系統、同一個名稱,竟然在醫院里面功能不同、數據不同,更加不要說其他的不同,界面、顏色等等一系列差異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信息化發展到現在有一個點大家一定要明確,信息共享。信息化發展的目的的核心就是要解決所有人之間的信息共享,你要解決信息共享,必須要有標準。這些標準一系列,我們在去年明確了醫院的功能指引,九大類122項,我們把醫院的那么多的系統給它梳理,梳理到最后發現九大類122項功能,我們拿了功能指引,去年10月份發了以后,到現在我咨詢了大量公司的意見,我說你能不能把這122個功能都做出來,到現在為止我沒有聽到一家公司敢說我全實現了,我也沒看到一家醫院說我全實現了。
惠民服務、醫療服務,醫療管理、運營管理、醫療協同、數據應用、移動醫療、信息安全、病態基礎,大家回去和好好想想,這122項功能九大類,你們的重點在哪,你們有沒有水桶的最短板,沒有引領你們醫院發展的方向,所以這個事情比較好玩,功能做完以后,我在跟各省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大家說了你功能有了,你說醫院的系統我怎么來解決,我的技術呢?我怎么選擇?太多了,我的單位的技術人員,我也解決不了所有的技術掌握,也無法判斷那么多技術的發展方向,怎么辦?
所以我們去年下半年開始,這個文件發了以后,我們開始在做醫院信息化建設技術,因為這個功能當時是依托平臺去做,但是技術不見得唯平臺,所以我們希望針對的醫院信息化技術上怎么來進行。按照程序估計也要到今年下半年,我們現在基本文稿有了一部分,所以現在抓緊做。在功能指引以上,我們提出技術指引,告訴你們,你們醫院應該做一些什么,用什么樣的技術整合可能是主流,這樣的話,你們在選擇技術的時候,你們就有了一個依托,什么是大眾,什么是個性化。
醫院信息化建設指引,我們還在做醫院數據應用分析的指標,醫院里面你們很多駕駛倉等等一系列的數據分析,院長都很重要、都要。所以分析怎么做,還有就是我說的,醫院信息化應用評級,客觀的講,綜合性的評價,當然這些都在思考中或者是在推進過程中,也許快的話下半年都能跟大家見面。
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