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這個曾最被看好的創業藍海,如今正經歷一波大洗牌。在經過前幾年資本追捧的熱潮后,如今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們需要面對“商業模式是否成立?”的各種質疑聲浪。在第七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第五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暨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峰會中,健客CEO謝方敏點出五種可能導致失敗的醫療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并指出自己十年行業經驗摸索下,總結出的新出路:醫藥電商。
健客成立于2006年,該公司創始團隊全部來自于百度,擁有技術后端優勢,建立了中國強大的藥品數據庫,它也是中國最早一批拿到醫藥電商資格的公司。該公司最核心的優勢,是跟5000家藥企建立了最緊密的合作關系,目前形成了68萬SKU的數據庫,在線活躍的醫生有幾萬人。
截取至2016年11月的數據,中國廣州有7家互聯網醫院,浙江有5家,貴州5家,河北3家,甘肅3家,福建兩家,河南兩家,湖北1家,江蘇1家,陜西1家,山東1家,四川1家,上海1家,廣西1家,湖南1家。另外,互聯網醫院在中國的概況,醫療信息化背景出來的有7家,而互聯網醫療公司如春雨一般,類似好大夫的有20家,醫藥出來1家,協會出來1家,房地產出來1家,政府出來1家,醫院出來4家。
謝方敏表示,“其實這么多家,到今天為止什么叫互聯網醫院,在中國還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國家衛計委對互聯網醫院其實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那我們簡單把互聯網醫院理解成醫院功能的互聯網化,或者是醫院功能的信息化。這就是我們對互聯網醫院的理解。”
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各種互聯網醫療商業概念需要落地,需要用營收甚至盈利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
謝方敏歸納了五種不成功的醫療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第一,向患者收費;第二,給醫院引流,向醫院收費;第三,平臺入駐;第四,收藥廠的廣告費;第五,互聯網醫院給醫院和藥廠提供大數據分析收費。他認為,這五種收費模型從今天來看,效果較差,所以出現了資本界的寒冬,整個資本都不愿意投資移動醫療企業、互聯網醫療企業,原因還是收費模型不確定性。
謝方敏表示,第一,向患者收費,比如好大夫向患者收費。從今天來看,這條路還是很艱難。目前,線下醫院收患者高額的診療費都很難形成,線上收費這個模式從今天來看,還是屬于探索階段,接受者非常少。第二,給醫院引流,向醫院收費。比如說掛號平臺向醫院引流,向醫院收費。其實今天來看,醫院是不會給錢的,所以收費也是不現實的。第三,平臺入駐。比如說你搭一個互聯網醫院的平臺,讓多家醫院入駐。現在公立醫院入駐是基本不可能的,公立醫院沒有動力。診所和民營醫院入駐,現在在國內來看也沒有成功案例。所以互聯網醫院通過平臺入駐收費,這個模型今天看來也是不成立的。第四,有人提出互聯網醫院收藥廠的廣告費,這個模型看來今天少量的收費成功,但是還沒有形成規模。第五,互聯網醫院給醫院和藥廠提供大數據分析收費。從今天來看,這個收費模型還是不成立,還是沒有成功。
謝方敏提出了第六種模式,他說,健客提供了一種收費模型:給醫院做藥品配送,配送到患者。“目前我們試點在跟好大夫做了系統對接,每個月也有不錯的銷售額。這種模型是我們給好大夫帶來收入的增加。”
謝方敏認為,上述第六種盈利模型的探索:醫療電商做藥品配送,支撐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這種收費模型的可行度是最高的。 目前健客一個月的藥品銷售規模已經超過了一億,去年的銷售規模突破了15億,而且是做純藥品。謝方敏說:“我們都知道傳統的醫藥占比大概是40%多不到50%,但是健客的醫藥占比是50%,15億的銷售額全部是藥品,當我們形成規模經濟性以后,我們跟藥廠的采購就變得更加的便捷,這是健客的規模優勢。”
國際衛計委發布數據,中國一年大概有700多億次的門診量,有60%是復診。而醫學界認為三分之二以上的復診可以通過在線完成,互聯網醫院的市場空間非常大。那么既然三分之二的復診可以通過線上完成的話,那么這三分之二的復診其實都會有多樣需求。
“那么醫藥電商對購藥需求就提供一個強烈的支持,我們可以通過跟醫院合作,幫助醫院做藥物的配送,然后付費給醫院。這個模型我們認為是成立的。”謝方敏說。
醫療電商在互聯網方面的優點包括:方便外地的患者復診;醫藥電商提供豐富的藥品庫;提供互聯網醫院的滲透率。比如說上海的互聯網醫院只能給上海的患者提供上門的取藥服務,但是通過醫藥電商之后,可以幫上海的醫院把藥品配送到湖北、湖南、廣東各省,更是方便復診取藥。
清楚的商業模式,或許正是健客網獲得凱欣資本1億美元A輪融資的理由,據稱,健客網的B輪融資今年已在進行中。
有媒體認為,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發展“深水區”,而如何實現醫療產業互聯網化,遠比提供各種“連接醫生與患者”更性感。互聯網醫療正在關鍵節點上,而那些具有盈利能力,把線上資源變成線下服務流量的公司,將會拯救這個處在變化臨界點的行業。至于健客網是否能成功成為這間帶動醫療互聯網的公司,就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