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分享 > 互聯網醫院2017年這么火,盈利模式在何方?

    互聯網醫院2017年這么火,盈利模式在何方?

    導語:4月27日,由阿里聯合武漢中心醫院打造的湖北省互聯網醫院誕生。自2015年阿里健康就與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始互聯網醫療的探索,于今終于開花結果,武漢中心醫院正式掛牌成為湖北省互聯網醫院試點單位,至此,今年以來集中爆發的互聯網醫院再添新丁。互聯網醫院能否為移動醫療帶來轉機?有業內人士分析,互聯網醫療的希望可能就是互聯網醫院,而互聯網醫院目前真正的盈利落腳點只有從醫藥電商切入。

    在4月舉行的“第七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五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上,業內專家齊聚一堂,就互聯網醫院、智慧醫療、移動醫療、人工智能等IT技術與醫療產業融合話題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其中就分析與展望了互聯網醫院的未來。大會由由健康報社、智醫療網主辦,,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河南省遠程醫學中心、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及地方相關協會學會協辦,貝殼社作為媒體支持單位全程參與大會。

    互聯網醫院2017年這么火,盈利模式在何方?-智醫療網

    和任何新事物一樣,互聯網醫療經歷了周期性波動,從2014年爆發元年,到2015年政策、技術、資本與市場的多方驅動,讓互聯網醫療如沐春風,備受詬病的傳統醫療似乎真的步入“互聯網+”的時代。然而好景不長,圍繞患者及健康人群、醫護人員、醫院、藥械等各服務主體、各就醫環節的互聯網醫療1.0時代,因為盈利模式一直不清晰,失去資本信任,從2015年下半年逐漸遇冷、煙花散盡,整個行業陷入冷寂。

    經過深入探索與一段震蕩調整后,2016年,互聯網醫院的創新融合模式映入大眾眼簾,成為矚目焦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并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以互聯網醫院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步入行業2.0時代。

    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醫院沒有明確定義廣義來講,就是醫院的互聯網化或信息化。據21世紀經濟報道,國內互聯網醫院共有三種模式:網絡醫院、線下實體互聯網醫院、移動互聯網醫院或者云醫院。

    掌上醫院又稱移動互聯網醫院):是指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iPad),在移動端渠道(如微信公眾號、App),實現在線掛號、醫保支付、報告單查詢等功能。

    網絡醫院又稱遠程醫院):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為代表,采用“醫院+藥店”的模式,醫院與連鎖藥店合作,通過視頻會診的方式進行在線問診并開處方,患者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就地購藥或者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線下實體互聯網醫院以烏鎮互聯網醫院為代表,主要依靠遠程診斷的運營模式。病人可以在網上完成掛號、預診,根據病情,再找到合適的醫生對病情進行提前診斷。需要當面診斷的部分,則由當地醫院醫生對病人進行面診、檢查檢驗,再將診斷結果傳回到網上平臺,由線上的專家醫生進行復診判斷。

    互聯網醫院2017年這么火,盈利模式在何方?-智醫療網

    互聯網醫院四大切入

    七樂康CEO姜海東認為互聯網醫院的確格局更廣闊的圖景互聯網醫院作為中心,能夠構建一個全新的大健康服務生態,打通醫生、患者、檢驗機構、醫院、藥企、支付等各方的數據,不僅實現醫患之間的無縫溝通,還能更大限度地發揮醫生價值,最終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匹配。

    互聯網醫院2017年這么火,盈利模式在何方?-智醫療網

    健客網CEO謝方將以云醫院為代表的互聯網醫院核心功能切分為四大塊分別是網絡掛號、網絡問診網絡診療和送藥上門,將傳統線下醫院就診環節全部搬到線上,整個醫院多個鏈條的聚合體每一個重要鏈條上都有公司切入,有從掛號切入、有從問診切入、有從在線診療切入,也有從藥品配送切入,從不同角度共同推進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所以互聯網醫院是個組合體,大家分工協作不同企業相互合作將是未來常態。

    貝殼社根據公開資料獲悉,掛號切入互聯網醫院的典型是微醫微醫從第一階段(2010年~2015年)的網絡預約掛號到第二階段的互聯網分級診療(2015年,改名微醫集團),終于進階為互聯網醫院第三階段(2015年12月建立烏鎮互聯網醫院)。微醫CEO廖杰遠曾坦言,2011年為醫院接預約掛號系統時是賠錢在做。其實不僅是掛號網,整個介入醫院掛號服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面臨盈利困難的問題。因為當時政策規定,院外中介機構不允許在掛號費上加價,這讓預約掛號普遍成為免費生意,也正因為單純預約掛號難以盈利,微醫從外圍提供掛號的信息服務過度到深入醫療核心、能直接對接診療、處方和醫保的互聯網醫院模式。

    問診切入代表是好大夫。今年3月銀川互聯網醫院打通醫保后,引起業內震動,更扎堆涌現一批互聯網醫院。發展十余年的好大夫從過去在線咨詢,預約轉診,到最終搭建起互聯網醫院實現在線診療,也是在不斷調整,不斷地戰略升級。為何要戰略轉型?好大夫CEO王航曾在采訪中直言,為解決行業一直以來的盈利難問題。 “互聯網醫療圈一直有一種觀點,就是以掛號、咨詢為主要業務模式的尋醫問診業務是無法實現盈利的。”所以為實現盈利目標,好大夫必須涉足互聯網診療。

    在線診療直接切入的典型有阿里健康。從一開始,阿里健康網絡醫院平臺就和武漢中心醫院合作,構建包括影像中心在內的遠程醫療服務。通過遠程視頻方式,為農村地區居民提供跨區域在線健康咨詢與診療服務。阿里健康的互聯網醫院以天貓醫藥館為入口,由九州通承擔后續的藥物配送。雖然2016年9月財報顯示虧損近1億元,但網絡醫院仍然是阿里健康未來四大主營業務之一,將繼續探索面向農村的醫療健康服務,在農村淘寶服務站配置智能設備,提供慢病篩查與管理服務以緩解城鄉醫藥資源不均衡現狀。

    最后只剩下從醫藥電商切入的玩家那么盈利模式成熟的醫藥電商能否成為互聯網醫院當下可寄托的唯一希望呢?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控股醫藥電商的上市公司中,實現盈利的只有康愛多、好藥師、可得網、仁和藥房網、泉源堂五家公司,而截止2016年11月,《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共有752張,其中自營醫藥B2C資質的C證553張,但實現盈利的卻屈指可數。更令人擔憂地是,今年4月曝光排名第一的康愛多在被太安堂收購兩年后,雖然實現盈利約868萬元,但太安堂在財報中給出的評價竟是“未達到預計效益”。由此足以說明上述醫藥電商實現盈利仍是道阻且長。

    互聯網醫院實現盈利還靠藥品+診療

    除了上市公司,還有雖未上市但仍活躍的互聯網醫藥電商領域的領跑者。去年12月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推出2016醫藥電商領域十強企業榜單,TOP5分別是康愛多、1藥網、七樂康、健客網和好藥師。將上述兩份前五名單整合,就得到康愛多、好藥師、可得網、仁和藥房網、泉源堂、1藥網、七樂康、健客網的列強名單。

    有分析稱,2017年醫藥電商轉型路有第一,自建電商平臺,發力自營渠道,自身具備終端引流能力;第二得益于今年2月新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鼓勵“互聯網+藥品流通應加大醫藥O2O布局;第三,完善供應鏈,提升競爭力;第四,向互聯網醫院轉型,拓展移動醫療途徑。

    那么,這些以醫藥電商作為切入點進軍互聯網醫院的企業,究竟是迫于無奈,還是戰略所在?在上述名單中,除了垂直眼鏡電商的可得網外,一半企業在積極布局互聯網醫院:好藥師(承接好大夫互聯網醫院)、仁和藥房網(與全球腫瘤醫生網、扶元堂醫療康復中醫院合作)、1藥網(自建貴州西南互聯網醫院)、七樂康(自建荔灣七樂康互聯網醫院、自建銀川七樂康互聯網醫院)、健客網(承接好大夫互聯網醫院、與廣州白云景泰醫院深度合作)。

    健客網CEO謝方敏明確表示未來將在全國布局多家互聯網醫院“健客網互聯網醫院模式目前處于探索階段,健客網將從藥品配送上升為在線問診。”健康網互聯網醫院目前有兩大功能,通過健客醫生APP,實現在線問診,另一塊業務是藥品配送。“如果互聯網醫院有四大功能的話,健客本身已經具備兩大功能了。”

    方敏介紹了健客網三種互聯網醫院合作模式,第一是與實體互聯網醫院合作,第二是自建互聯網醫院,除了廣州,未來將在海南和重慶分別設立據點,第三是與好大夫等純線上互聯網醫院合作。據悉,好大夫和平安好醫生的藥品采購供應鏈和配送系統健客承接

    健客網目前的營收來源,是網售藥品比如和好大夫合作通過藥品配送產生一定收入,二是廣告收入。雖然健客網也涉及電子病例和居民健康檔案,但目前并未構成盈利。所以,謝方敏認為,互聯網醫院要實現盈利,還是有賴于醫藥電商這一落地模型。醫藥電商與互聯網醫院的結合能共“贏”未來。

    另一方面,互聯網醫院之所以能指望醫藥電商盈利的原因還在于政策紅利。2017年一系列密集醫藥政策,如取消醫院藥品加成、實施零差率,醫療機構不得限制處方外流、取消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企業(第三方平臺除外)審批,都將破除以藥養醫的局面、促進醫藥分家、處方外流的趨勢發展,同時也推動線下零售藥房、托管藥房及醫藥電商的歷史性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布局互聯網醫院的企業當中,七樂康可以說是動作步子較大的一家,已經從曾經的醫藥電商的單一定位,轉型成業務涵蓋移動醫療、互聯網醫院等四大板塊的綜合性企業,實現了醫藥電商和移動醫療的結合,目前啟動兩家互聯網醫院。七樂康的兩家互聯網醫院,一家在廣州、一家在銀川,都是以慢病患者的院后隨診、復診、遠程會診和轉診為核心,在醫患完成線下首診的基礎上,開展線上診療工作。

    樂康CEO姜東海表示互聯網醫院讓電子處方合法化,可以在網上診療。但有些事互聯網可以做,有些做不了。比如首診,還是需要線下醫患之間面對面溝通才能保證雙方之間知根知底確保安全性和準確性。穩定慢性病的繼續治療可以在線上完成,這也是鐘南山院士認可的。

    回顧七樂康成長史,成立7年時間,依次經歷了連鎖藥店、醫藥電商、移動醫療到互聯網醫院的臺階式發展。姜海東表示,七樂康多年來在醫藥電商領域的積累,給了七樂康更大的發展空間。自2015年憑借“七樂康醫生”APP正式切入移動醫療領域之后,七樂康在業內首創“醫患藥”閉環模式,目前正基于整個業務版圖集中力量發展互聯網醫院,為的是創建一個“大健康醫療生態”,并且希望在這個生態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姜海東看來,要打造七樂康從創立以來就致力于打造的大生態,光有原本的醫藥電商板塊是不足夠的。因為就整個行業而言,醫藥電商在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上還有待提升,特別是在與健康管理相關的專業服務上還有待加強。因此,七樂康率先拓展了全新的醫療服務板塊,把醫生、患者、醫院,乃至保險公司、健康設備公司,都拉進這個平臺里來。

    據悉,目前七樂康互聯網醫院的平臺上共有來自全國34個省份300多個城市超過33萬醫生,已經為患者提供了超過百萬次慢病二次診療服務。在前不久完成新一輪融資之后,七樂康正與戰略合作伙伴美年大健康開展檢查環節的合作、與京東在物流領域合作。

    未來,七樂康將形成以醫院為核心、整合醫生、藥企、、健康管理、體檢機構、金融產品、智能可穿戴設備物流等各種上下游資源的大健康生態鏈條以扎實服務好醫生、提高醫生行醫效率和診療水平為目標,真正實現從線上診療到開具電子處方、再到網上購藥、最后配送到家的互聯網醫療新模式。

    醫療服務的本質,決定了在互聯網醫療醫藥領域,藥品解決方案和診療服務兩者缺一不可。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么在近兩年間,診前診中環節切入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通過與醫藥電商的合作補足“藥品”環節,而醫藥電商發家的企業,以或合作或自建的方式交付線上診療服務。可以說,開放性的平臺思維,實現更多線上線下的打通融合與跨界發展,融入醫療健康的大生態系統中,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