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遠程醫療市場混亂界定存疑

    遠程醫療市場混亂界定存疑

    央廣網財經9月2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發文要求規范遠程醫療行為,其中禁止醫生私自遠程治療,這一規定引發熱議。

    據記者了解,目前有不少醫生利用各種信息平臺,為病人提供問診咨詢等服務。有醫生認為,遠程醫療實際上給很多老百姓帶來實惠。如何定義遠程醫療?遠程醫療風險更大還是實惠更多?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潘圓、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對此展開討論。

    潘圓:其實遠程醫療就是我們利用現代的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跟醫療技術對接起來的一種醫療服務,各種各樣的形式也很多,有健康咨詢類的,也有求醫問診類的。我個人的判斷來講,技術進步從本質是給人們帶來便利的,遠程醫療的出現肯定能夠節約一些看病的效率和成本,但是這個工具看怎用,特別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不限制通過遠程醫療給別人看病的這些人,包括資質等各方面的審核,會引發比較大的風險。

    經濟之聲:怎么看待它所帶來的風險?

    李斌:遠程醫療,首先它方便患者,而且能夠使得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的。比如說現在大城市大醫院聚集著非常高的優質醫療資源,而很多偏遠地區,疑難雜癥沒辦法看或者成本很高,得不到及時的技術支持,因此衛生部、衛計委也是為了能夠規范醫療服務的市場,能夠確保醫療安全,才出臺的這個指導意見。官方給遠程醫療的定義是,遠程的病理診斷、遠程的醫學影象診斷,就包括了CT核磁、超聲、心電圖等等,還有遠程的會診、遠程監護、遠程門診,還有遠程的病例討論。我覺得應當對相應的醫療服務進行規范,因為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我國,在各國都應該是一個行政許可的行業,必須取得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至于說是面對面的醫療服務還是遠程的醫療服務,這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服務方式的變革,但它的本質是醫療服務,有必要從法律層面對遠程醫療的行為,包括主體資格做出規范。

    潘圓:看病的方式,傳統的中醫是望聞問切,西醫要通過,一個是要看,一個聽診,然后患者敘述病情,還要做很多化驗,很多儀器來檢測。遠程醫療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不太適合出診,就是說病情怎么判斷,用遠程醫療可能會受到很多的限制,而且容易產生誤區。但是對于一些慢性病的維護包括用藥,我覺得可以節約很多時間成本。比如高血壓,吃了一段藥之后可能血壓會發生一些變化,像糖尿病這種病,如果在遠程醫療里跟醫生溝通得比較詳細,后期包括怎么用藥,增一片還是減一片,要不要換藥,我覺得可能會節約病人很多成本,因為這種藥是常年來用的。但是有相當一些出診的病是不適合的,比如發燒,通常來講大多數幾率是感冒,但也有很多不是感冒,可能有其他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遠程醫療,很有可能會造成風險,給健康帶來傷害,或者耽誤及時的救治。

    經濟之聲:規定中特別提到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我們也看到一些互聯網平臺,像春雨、丁香園,特別是好大夫等等,這些在線的互聯網平臺也在搞一些遠程醫療,他們有沒有這種資格?

    潘圓:我覺得這個界定“非醫療機構”不是特別清晰,應該在規則上做得更詳細一點,因為像春雨這些,它標榜的雖然不是醫療機構,但是上面服務的人員是醫生,如果按國家的規定,醫療機構就必須是醫院,要不是醫院就沒有這種資質,包括私人的這種。現在我們鼓勵私人醫生,就是你可以自己開辦診所,實際上已經有了,那么在遠程醫療里應該對他進行規范,而不是完全取締。就是說有一個門檻,如果要從事遠程醫療服務,要有醫生資質,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規則,承擔什么樣的風險,包括你看什么疾病,患者來要不要收費,收費的標準是什么?目前這些東西都沒有明晰的情況下,國家有必要在規則上更清晰,在規則沒有出臺的時候,就先不要再操作,以免帶來更大的風險。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快法規治理,畢竟市場已經發展起來了,沒有必要的法規就沒有辦法監管。

    經濟之聲:未來像春雨、丁香園、好大夫這種互聯網平臺怎么生存、發展?還有空間嗎?

    李斌:首先要明確,第三方的互聯網平臺不是醫療機構,而遠程醫療服務,比如說注冊一些醫生,然后在網站這個平臺上進行醫患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交流內容就是患者介紹病情,醫生進行診斷或者進一步治療措施,實際上這是診療行為,因此是不合法的。因為我們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也明確了醫療機構應當具備的資質,就是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至于發展前途,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也是財富第五波。像春雨,我注意到了他們堅決否認自己是醫療行為,只是說我們是健康信息的服務,這是它的定位。

    經濟之聲:這個是不是也難以界定呢?

    李斌:這個不是難以界定,因為衛計委的通知里也提到了,實際上遠程醫療是醫院對醫院的行為,患者到一家初級醫院就診了,由于病情疑難復雜,沒法做出準備的診斷,這個時候通過互聯網技術,向上級醫院對口的技術支持,它是要硬件支撐,然后它給我一個遠程的通過視頻傳輸也好,對病例進行分析之后給出一個診斷建議或者治療的建議,當然最終的醫學處置權還在患者就診的原醫療機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醫院對醫院的。

    如果是醫生個人取得了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但是還必須得具備互聯網通信的傳輸技術,你才可能在職業范圍之內請求你的上一級醫療機構,因為個人診所也是醫療機構的一種,不僅僅是醫院,也可以實施遠程診療。我個人診所來了一個患者,我診斷不清,在我的職業范圍之內我請求上級的專科醫院,專門更高層面的主治醫生來給我進行會診,給我提供診療建議,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說我們要看你服務的對象是健康人群還是患者,服務于患者那一定是診療行為,要是健康服務,對象應該是亞健康的或者健康人群,這是你的市場定位。

    潘圓:我覺得“遠程醫療”在定義上是有分歧的,李斌律師講的一對一是一個狹義的定位,或者是國家有關部門目前做出的解釋。但是其實廣義上,或者社會大眾更普遍接受的,就是一個患者通過這個求醫問診。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有的時候很難界定,人還有亞健康狀態,或者我覺得有一點不舒服,或者我希望能給我身體調理得更好,這個時候你是用保健品還是醫藥用品,而且有些保健品、醫藥用品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整個市場其實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怎么樣規范,我覺得還是應該把條文規則做得更細一些,然后隨著市場的發展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說現在有這么一條,說不讓你做了,但是不讓做了,那現在這些是取締還是留著?從將來發展來講,我覺得它是有市場空間的,而且其實像這種遠程醫療的機構已經做大了,不管是從衛計委的角度,可能不認為它是醫對醫的,而是醫療對患者的,從老百姓的角度,你對這塊市場怎么樣處理,它有這么大的用戶群,你應該怎么發展,哪個地方你不應該做,我覺得這么拖下去可能問題會更多。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