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讓醫改紅利更多惠及公眾。會議要求,在70%左右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和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醫師以上到基層醫療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試點。年底前城市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擴大到15%以上。全部三甲醫院、80%以上二級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工作。
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在不斷加大。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六項醫改重點中,將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由100個擴大到200個,開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目前綜合來看,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落腳點在于藥品價格改革、醫生的績效考評與收入改革,還有醫院的治理結構改革等等。可以說,這幾大方面的改革都切中了公立醫院改革的要點。
會議要求,在70%左右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和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醫師以上到基層醫療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試點。坦白說,分級診療制度與公立醫院改革尤其是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密切相關。目前,各類公立醫院除了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需要解決以外,對于大城市的公立醫院來說還面臨自己特有的問題:病人多、掛號難,機構不斷龐大臃腫,而分級診療制度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問題,通過建立家庭醫生體系,基層病人可以先在家庭醫生那里就診,嚴重的可以迅速通過分級診療機制來轉診會診,這既方便了患者,又極大緩解了大城市公立醫院的負擔,更會舒緩醫患關系,也讓縣級公立醫院找到了自己更大的價值。
制度既然這么好,那么分級診療機制的關鍵主要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可能是信息共享與醫生培訓,這可能是制度建立初期最迫切要做的事情。信息平臺的建立,可以使得病人的診療記錄在一個平臺實現共享,而避免了以往這家醫院檢查結果另一家不認的無奈現象,更有利于家庭醫生、基層醫院迅速把病情嚴重的病人轉診到上一級醫院,會診也會更加快速。第二,醫生培訓,也是建立分級診療體制的必選項,有專家為此指出了一條明路,讓公立醫院里有條件的大夫通過培訓,進行執業轉型,變成全科大夫、家庭醫生,并且在基層開設診所或工作室,讓大部分病人的需要能夠在這些全科大夫那里完成,這樣分級診療才有推進所需要的條件。全科大夫與家庭醫生是分級診療體制最基本的人才儲備,如果沒有這類醫生,那么分級診療無從談起。培訓與政策引導與醫生工作室的開辦,都需要政府投入,并在其中做好最嚴格的執業規范與監督,從而在群眾中為家庭醫生與全科大夫的工作室確立一種專業與規范的形象。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2016年,世衛組織確定的主題為“應對糖尿病”。我國的主題為“糖尿病要早預防,分級診療幫您忙”。4月6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2016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將逐步開展糖尿病分級診療試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家門口”篩查、隨訪、治療等優質服務。坦白說,像糖尿病這種慢性病建立分級診療試點正當其時,不僅是因為病情特征非常適合分級診療,而且不斷試點可以積累好的經驗以便推廣。
我國的目標是,到2017年分級診療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基層診療量能夠明顯上升,到2020年,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確立起來。這種逐步推進的線路圖已是非常清晰,在這個路線圖中要克服的就是信息共享、培訓力度加大以及病人、公立醫院與醫生觀念的轉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