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確定2016年深化醫改的重點是要在全國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開展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試點。這無疑有利于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向前邁進,因為這是首次在國務院層面上對醫師開設“工作室”表示支持,的確會有利于打破現有公立醫院體制對醫生自由流動的約束。
回顧我國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啟動后6年多以來的情況,盡管醫改取得了某些階段性成果,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遠未解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在2014年就是醫改的重頭戲之一,也提出了建立試點病種的雙向轉診標準和轉診審批流程,輔以醫保差額報銷等有一定針對性的措施。但是,根據衛計委官方發布的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的數據來看,分級診療制度要真正成為有效緩解看病難的現實卻不容樂觀。那么,人們不禁要問,決定分級診療制度成敗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么?
近日接受媒體采訪的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鼓勵公立醫院醫生“下沉”到基層,在社區醫院為患者提供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由此而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的醫改。但是,何謂“鼓勵”?難道長期以來優質醫療人才集中在大醫院的狀況也是因為“鼓勵”而形成的嗎?不必諱言,體制內外在職稱、報酬、福利、社會地位等等方面利益的極端懸殊才是真實的驅動力;不打破現有體制的利益分配格局,即便是有了“自由身”,有多少醫生愿意在“鼓勵”之下放下身段主動“下沉”恐怕是很值得懷疑的。
很顯然,真正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關鍵在于體制改革和利益驅動的真正“下沉”。只有在報酬福利、職稱晉升、科研申報及成果獎勵等方面對公立、私立醫院的醫生一視同仁,公平分配醫療資源,并放開更多醫療領域允許民營醫院參與,優質醫療資源的真正“下沉”是可以做到的。要讓患者對社區醫院、分級診療建立信心其實并不難,只要把許多在大醫院通宵排隊掛號的熱門醫生的名字掛在社區醫院,做好優質醫療設備的合理配置并向社會公布,何愁患者不“下沉”呢?
說到患者的“下沉”問題,有點奇怪的是幾乎所有輿論談的都是“老百姓”,都說老百姓現在最需要的是家門口的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為什么就避而不談官員及其家屬也應該有此需要呢?這個問題其實觸及到影響實現分級診療成敗的更關鍵因素:官員與老百姓在享受國民醫療待遇方面是否平等?
為何人們從不談論要求官員患者帶頭到社區醫院首診、帶頭實行分級診療?道理很簡單,因為優質醫療資源確實不在下面,而且恐怕在通宵排隊掛號的隊伍中很少會出現他們或其家屬的身影。其實,不管是看病難、養老難還是入學難,官與民在國民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官員們真的和老百姓共享醫療資源,恐怕就用不著擔心老百姓患者扎堆到大醫院了。
因此,我認為應該思考和討論如何使官員患者也和普通患者一樣愿意“下沉”到基層醫院診療。假如把官員及其家屬的“下沉”診療也作為升遷考核的內容之一,是否會連帶把優質醫療資源和普通患者都實現真正的“下沉”呢?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