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信息化管理,自動識別適用該政策的患者。”院方的解釋道出了“一號管十日”的底氣所在。患者是否已完成了整個診療流程,具體進行到了哪一步,都會在掛號系統里有相應的跟蹤和記錄,當完整的診療流程沒有完成,如問診后未復查、復查后未開藥等,系統會自動進行識別,并提供“一號管十日”服務。有信息化管理作為后盾,這一便民舉措便有了較強的操作性。
將醫療信息化管理應用于掛號和復診,還有潛力可挖。比如,如果系統自動識別出患者尚未完成整個診療過程,是否可以優先為其分配號源,從而確保診療的連續性,也免除了復診患者再次掛號之苦。
類似的探索和實踐再次說明,醫療信息化是個便民富礦,近年來相關部門也十分重視這方面工作。2018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實現院內各診療環節信息互聯互通。2021年,國家衛健委印發《醫院智慧管理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并多次開展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
可以預見,只要加快醫療信息化建設進度,讓醫療信息能夠得到更高效利用,不僅重復掛號等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諸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保異地聯網結算、遠程會診甚至“隔空手術”、藥品集采全網比價、普及互聯網診療等諸多便民舉措,都將更快更好地成為現實,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