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國智慧醫療創新大賽由全國 20 多個協會學會相關單位聯合主辦,深化行業影響、提升賽事規模與深度,推進我國智慧醫療創新生態建設與發展。大賽以“賽事、展示、論壇”的模式,探索數據的開放共享和創新應用,進一步挖掘優秀項目,加速產業和人才雙發展。推動智慧醫療、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維進智慧醫療創新生態圈發展,為“健康中國”貢獻創新智慧,打造智慧醫療創新的“中國模式”。
項目名稱: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采血中心智慧升級(縮短患者抽血等待時間)
參賽單位: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聯合參賽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云南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參賽人員:王胤濤
項目起源:衛建委發文要求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對門診量化指標,有效引導和分流患者,明確要求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 ≤10分鐘。同時對比國內同級醫院采血時長等,擬定五個項目備選:縮短患者抽血等待時間、降低采血差錯率、提高采血護士穿刺成功率、提高采血患者滿意度、提高孕婦采血舒適度。然后,團隊通過531評分法確定主題為縮短抽血患者等待時間。
痛點、難點:團隊隨機抽取4天統計患者排隊人數和排隊時長,統計結果顯示每日患者抽血高峰期為上午8:30-9:30,高峰期平均排隊時長為23.65分鐘。依據該實際情況,從管理、流程、設備、人員四個方面分析項目痛點,全體隊員再根據分析出的54個小原因進行5,3,1打分,總分45,31分以上為選定要因。
1. 高峰期窗口不足:高峰期患者數量多,但抽血中心窗口開放不足,導致等待時間長。
2. 手工編管:醫院實驗室眾多,規則不一,護士需要手工貼發票、寫取單憑證、寫條碼、分類試管。
3. 高峰期無支援機制:排班不合理、各崗位工作飽和度分布不均勻
4. 無激勵機制:抽血護士工作效率、滿意度、差錯與績效收入不直接掛鉤,抽多抽少與收入無關,效率高低無體現,導致護士工作無動力,責任心下降、只要無投訴就是滿意。
思路、方法:針對項目痛點,團隊成員商討出14個解決方案。后經團隊與隊外專家共13人對每一對策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優5分,可3分,差1分,總分195分,根據“80/20”原則,分數在143分以上選為實施對策,最終確定四個對策:
1.動態人力調配與流水線作業模式:在多崗位間以崗位工作不飽和未指標,動態人力調配;編管和抽血分開,抽血窗口負責抽血,編管窗口負責編管;制定高峰期人員調配機制,調動機制納入績效考核。
2.調整窗口開放數量及時間:調整窗口開放時間和數量,實施動態調整;2個編管和9個抽血窗口7:30全開放,按需逐步減少窗口
3.建立抽血護士績效考核、獎勵機制:確定工作量統計方式,將工作效率、滿意度、差錯、投訴 等內容列為考核項目;每周統計全體抽血室護士效率、滿意度均值,持續2周達 不到效率均值時,進行崗位調整。
4.升級智能化抽血系統替代人工流程:統一實驗室、統一標準,打通信息孤島;智能化抽血系統替代手工人工流程。
創新點:為了給患者及家屬提供更高效、更優質、更舒心的服務,醫院對門診抽血進行了套集預約、排隊、叫號、編管、采血、滿意度評價于一體的整體流程再造和系統升級。
首先,分時段預約抽血,引導患者錯峰采血。
第二,在現有場所取消采血排隊。讓患者從“站著等”變成“坐著等”。
第三,引進了自動化編管系統,將原來的核對、編管、打印條碼、寫取單憑證等操作全部自動化。
第四,整合實驗項目入口,進行統一管理,打通了信息孤島。
第五,配合人體工程學,對采血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都進行了精心設計。
第六,提供了窗口即時滿意度評價。
第七,安裝了智能監控,動態預警,動態調配人力。
第八,對所有細節進行了設計,包括患者的行走流向等。
推廣及意義:1、縮短抽血患者等待時間,改善患者就醫感受:項目推廣后,門診患者可以有序的坐在候侯區等著叫號和抽血,每位采血患者最長等待時間不超過10分鐘。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不斷改善患者就醫感受”。
2、提高工作效率,為急診患者爭取寶貴時間:本次升級改造引入了全國最好的智能采血流水線,建成同規模同人數中“速度最快、排隊時間最短、最人性化”的全國一流的智能化抽血中心。項目推廣后,可提升采血點工作效率,也為急診患者爭取寶貴的急救時間。
總決賽擬定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