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人與人的交往都要真誠,彼此之間能夠感受得到,這是不分國界的。”談及援外醫療經歷,第四十九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趙雪紅近日在北京說:“關愛也是不分國界的。”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也是中國參與南丁格爾獎評選40周年。自1983年以來,中國已有90位優秀的護理工作者獲此殊榮。中新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兩位有援外醫療經歷的本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了解她們如何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人性化的護理不分國界
2015年,趙雪紅主動請纓隨中國醫療隊赴西非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疫情。在簡陋的板房醫院內,中國醫療隊員與號稱“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展開“戰斗”,刺鼻的消毒水和高溫下包裹的三層防護服成了他們的“鎧甲”。
一天晚上,趙雪紅查看病房時注意到一名患兒遲遲不肯入睡。“他眼睛瞪得大大的,感覺是一種很驚恐的狀態,”趙雪紅回憶說,“我看他很害怕,就問他為什么不睡覺。”
男孩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回答:“我害怕,我不敢睡,怕睡著了可能會死。”
“不會的,孩子,我們一定會治好你的病,我陪著你,你安心睡覺。”趙雪紅拉著男孩瘦小的手,輕聲安慰。之后的每個晚上,她都會到病房里陪伴這個孩子,直到他安然入眠。
在病房里,醫療隊員們穿戴層層防護裝具,患者并不能看清這些中國醫護人員的樣貌。當這名男孩最終康復、離開中國埃博拉診療中心時,他向醫護人員們敬了個禮。趙雪紅喊了他的名字,男孩很開心:“我聽出你的聲音了,你就是那位中國媽媽。”
數據顯示,自1963年以來,中國已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
“我們很多時候是充當醫生的眼睛、病人的代言人,因為護士跟病人接觸的時間最長。”趙雪紅說,人與人的交往要真誠,彼此之間能夠感受得到,這是不分國界的,關愛也是不分國界的。
護理專業被全球所需要
2020年4月,中國援非抗疫醫療專家組赴埃塞俄比亞、吉布提,指導當地抗擊新冠疫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理部主任蔣艷也在其中。
埃塞俄比亞的平均海拔為3000米,吉布提則有“沸騰的蒸鍋”之稱,地表溫度接近60攝氏度。但專家組遇到的最大困難還不是高溫高濕的氣候,而是缺醫少藥的境況。
由于當地水資源匱乏且幾乎沒有口罩生產企業,“勤洗手”“戴口罩”這些防控疫情傳播的有效舉措,在非洲大陸很難實現。蔣艷意識到,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很難照搬到非洲,必須挖掘本土潛力,因地制宜。
比如,沒有供水設施,醫護人員就在水桶上安裝龍頭,再加上腳踏裝置,制作成簡易的“自來水”洗手池,作為院內感染防控所要求的非接觸式手衛生設施;沒有防護面屏,醫護人員就地取材,用膠布粘貼等方式完成個人防護。“我們也跟當地政府建議,發動當地的企業來生產口罩。”
蔣艷表示,中方醫療專家組的目標不是把中國的醫療技術生硬地教給當地醫護人員,而是結合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幫助他們掌握最大程度做好防護、控制院感的方法。
這樣的抗疫指導方針也受到當地政府歡迎。專家組即將離開埃塞俄比亞之際,該國衛生部門特邀中方專家進行了一次全國培訓,希望更多的當地醫護人員能夠知曉這些防控、救治的做法。
60年來,中國援外醫療隊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也為受援國培養醫療人員10萬余人次,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當被問及如有機會是否還將參加援外醫療工作時,蔣艷的回答很干脆:“我上。”“你會覺得護理專業是被全球所需要的,會為這個專業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