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資訊 | 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討會舉行

    資訊 | 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討會舉行

    2023-09-05 業界 劉婷
    資訊 | 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討會舉行已關閉評論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

    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成為醫藥產業的重點話題。什么才是真正源于中國的創新?解決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必須緊密結合臨床與產業之間的聯系,如何讓政策真正落地?如何讓專家、企業及醫院管理者等各方能夠放心投入其中?日前,由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上海黃浦健賢醫療行業創新研究院主辦的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討會舉行,來自政府、產業、學界等領域的專家就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專利應化為實際生產力

    2016年起,國家及各省區市陸續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等政策,鼓勵醫院與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葛均波對此感觸良多:“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創新成為醫學的主旋律,而且一定要鼓勵原始創新。”

    目前,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的477名學員已帶來200余項專利、30余家初創公司。在培訓和發展的過程中,葛均波發現,參與者不能僅為醫生,還應該有材料學專家、工程師、投資人等,這樣才能做到集創新培訓、設計交流、研究支持及產業合作為一體,最終促成理念—實踐—成果的創新產業鏈。“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初創公司中,位于上海的只有兩三家,有一半在大灣區,還有一部分在江蘇、浙江。”

    上海在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地中究竟面臨何種瓶頸?市經信委生物醫藥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劉厚佳提到兩個核心問題,“第一是作價入股,第二是自研自用。”長期以來,不少學者擔心,科技成果最終轉化成產品進入醫院使用后,會帶來醫生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風險。近年來,本市相關實施細則陸續推出,但處于觀望、猶豫態度者居多。

    “創新醫療器械和創新產品研發已經到了‘無人區’,需要我們創造一些真正從無到有的產品,在這一階段,企業、投資人希望與醫學專家共同成長、風險共擔,我們期待本市的綜合性三甲醫療機構在年內能試點成立公司,使用自研創新產品,探索具有標志性的上海樣本。”劉厚佳說。

    市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四級調研員張燕山帶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90%以上的新興技術是通過專利公開的。“近年來我們提出了‘專利運營’概念,在醫院設立醫療衛生系統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去年已認定本市10家單位,希望促進醫療衛生系統的成果轉化工作。”

    找到創新的正交點平衡

    對于醫學科技成果轉化而言,真正為百姓解除病痛、提升生活質量是最終目標。醫療技術管理與評價,從專利到產品再到商品,涉及產業端、需求端、供給端,甚至包括國資管理、稅務稅收等。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醫療機構既是成果轉化的發明主體,又是應用主體,角色是重合的。因此,應加強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機構的人才建設與配備,為成果轉化落地消除后顧之憂。

    醫療機構目前在轉化中有怎樣的實際困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臨床研究管理中心主任孫心巖介紹,兒中心今年梳理了在有效保護期內的醫院所有專利成果共130項,但發明專利僅26項。“知識產權轉移轉讓過程中有一個評估環節,但屬于‘模糊地帶’,沒有清晰標準界定怎樣的成果需要評估。如果全部進行第三方評估,高昂的費用和較長的時間周期對于兒童用藥器械而言無疑壓力巨大——一些成果的轉讓金額僅幾十萬元,評估就需二三十萬元。”

    此外,目前社會資本準入醫療機構的門檻并不清晰,難以進行風險評估。如果要做好共研共用,評估準入和指導原則不可或缺。

    市生物醫藥產業促進中心產業服務部部長田豐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的前端數量和后端轉化質量之間有一個矛盾點,即“微創新”和“高創新”間的平衡。前者意味著其市場教育相對成熟,在推廣過程中可以進行快速復制,但它面臨的是紅海市場;后者可能獨一無二,但市場教育剛剛起步甚至一片空白,商業化前景可能并不清晰,看起來是藍海市場,也可能是深淵。

    “在微創新、高創新、市場容量及成熟度、商業化能力的維度中,需要找到正交點平衡:鼓勵突破性創新、顛覆性創新的同時,也需要鼓勵微創新,但要通過設立相應的分類評估標準來界定有效微創新,并在目前的三醫聯動大環境下,走出一條自造血能力(微創新)疊加資本驅動力(高創新)相結合的創新之路。”田豐說。

    最缺乏復合型醫學人才

    創新的核心在于人才。除了臨床、技術、資本、法律、知識產權領域的人才,目前最缺乏的是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對知識經驗進行資產化保護的專業人士等。

    “國家鼓勵綜合性大學和醫學專業院校設置醫工交叉專業,但課程設置尚處于簡單疊加的狀態,且缺乏實踐,并非學習了金融、法律、知識產權和醫學知識之后就能成為復合型人才。同樣,簡單集合了多條線的專業人才也并非就是有效、高效的復合型組織。”田豐說,一些創業導師工作室因缺乏配套的服務體系和利益協調機制,無法充分發揮豐富的創業經驗和產業資源的效力,應建立相應機制并鼓勵創業導師參與雙向奔赴的創業項目,真正形成創業導師、創業者、政府等各方的高效多贏業態。

    此外,相關專家還進一步討論了公立醫院中非擔任黨政領導干部的醫生到醫療企業持股及兼職的現狀與政策鼓勵的差距。現行法規政策已明確對于此類醫生的企業兼職沒有禁止和限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困難。為此專家建議,是否可以由醫院成立具體的資產管理公司作為主體,統一負責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上海市醫學科研競爭力評價分析”,幫助醫院縱向比較自身發展中的問題,橫向比較與其他同行中存在的優劣勢,以此明確自身坐標,找到發展辦法。中心主任金春林說,“希望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合力擰成一股繩,為上海醫學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應有價值。”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