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網絡
近日,醫療反腐風暴強勁,百余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也把一些藥企、醫療機構的藏污納垢展現在公眾面前。正本清源非一日之功,強力的反腐行動是讓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是重要的一步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步。
醫療關乎每一個公民,故涉及面最廣;醫療多是人們最痛苦時的需要,故情緒感知易放大;醫療常有徘徊于生死邊緣的體驗,故民眾的感受深刻、關注度高。醫療需要花錢但不能見死不救;醫療需要經營但不能企業化;醫療強調公益性但要基于“公家”(政府和社會)的可靠支持;醫療需要手握“工具理性”,更需要心有“價值理性”。知識和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醫療越來越不缺的是“藝”,但不能讓“藝”掩蓋了“德”。醫療本是“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手段,后來逐漸有功利、實用主義的傾向,即所謂只有賺了錢才會有更好的醫療。再后來,手段和目的越來越模糊,甚至有人直言“沒有利潤的醫院不是好醫院”,醫院的名醫多了良醫少了。
中國的醫改孕育于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但醫療行業有其特殊性,在向發達國家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及時中國化。醫改過程中,曾經完全由政府推動的醫療變為更多地由市場推動。 “一切對患者有利”的醫學倫理也逐漸讓渡于“互利”的經濟學倫理。市場化尤其是過度市場化的驅動必然驅使市場的“客戶最大化”以及“利潤最大化”。與醫療機構的經濟追求相伴生的,還有包括管理者在內的部分從業人員肆意追求物質滿足而內在精神貧乏。
由古至今,醫者都深受尊敬和信賴。人們習慣說教師“桃李滿天下”,形容醫生則是“處處當恩人”。如今資本及市場化的醫療讓醫生“頭上神圣的光環”越來越暗淡。糾正醫療過度市場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的信心來自于絕大多數醫者的仁心,來源于他們對技術的潛心投入,對職業的高度責任感,來源于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醫者的榮譽。我熟知很多值得贊頌的醫者同仁,甚至常年自費辦醫不謀利不分紅。醫療反腐,反的是害群之馬,揚的是不忘初心、堅守信念的正氣之風。“場域”干凈了,仁義的醫者才不會被埋沒、被辜負,患者的信任也能得到更好的交托。
各行各業都難免有自身的問題,醫療行業也不例外。但醫療行業由于其特殊性,百姓關注度高、反應也強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要正視其特殊性,二要敢于觸及問題的根本,三要扶正祛邪。中醫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治療上重“扶正祛邪”。
如今很多人在討論中國醫療將走向何方。我們既不能完全走向市場經濟,也不能退回計劃經濟,那么“度”在哪里?大家都在強調醫院高質量發展,但不少人只在技術、設備、規模等層面理解,不知道更高層面的高質量發展不是止步于“有沒有”“快不快”“大不大”,更多的應該是“美不美”“好不好”“善不善”。每個醫院想必都希望被人民認可,也希望自己能吸引優秀的人才。醫院領導及骨干醫生的人品是醫院最好的“風水”,醫者精神世界的“綠水青山”才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醫療不能“放于利而行,多怨”,要大踏步地走“正其義則利自在”的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