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事業持續發展
一百年來,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努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持續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當時的公共衛生條件較差,人民缺乏有效的健康保障。土地革命時期,我們黨為應對頻發的惡性傳染病,組織開展了根據地衛生建設工作。抗日戰爭時期,為保障軍民健康,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在于及時救治、減少傷亡。解放戰爭時期,順應革命形勢的變化,我們黨進一步將健康工作目標從搶救危重病人向群眾日常病痛醫治和衛生知識普及轉移,健康工作的覆蓋人群和醫治范圍逐漸擴大。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要“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為了緩解烈性傳染病的健康威脅,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通過黨組織、科學家和人民群眾相結合,取得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顯著成效。同時,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在城市的覆蓋群體不斷擴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建設增進了農村居民的健康福祉。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生活”,針對經濟發展和科教文衛發展的比例失調,“非要大力增加科教文衛的費用不可”,促進了衛生工作發展和人民健康改善。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缺醫少藥的問題,我們黨開啟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衛生體制改革。2009年,我國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促進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推動健康服務公平可及,以保障全體人民的健康權益并提升健康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全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強調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并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2019年,我國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制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推動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預防為主,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強調人民共建共享。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人民健康狀況迅速改善
一百年來,我們黨不斷加強衛生健康工作的制度建設,有效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35歲左右,人民健康狀況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衛生資源十分匱乏,全國僅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醫院床位數約8.46萬張。后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明顯延長。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65歲且持續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總計逾15萬個,床位數約176.43萬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健康狀況迅速改善。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67.77歲,遠遠超出當時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至68.55歲。兩次人口普查期間,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由約80.02萬個增至101.26萬個,床位數由約223.38萬張增至292.54萬張。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間,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提升約3.4歲,床位數由約317.70萬張增加至478.68萬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2019年比2010年提高2.5歲,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同時,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取得新成就,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城鄉衛生服務差異進一步縮小,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5.29%降至2020年的27.7%,達到21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2020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過102萬個,床位數達910萬張,衛生服務和健康保障能力不斷強化,居民健康素質持續提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80歲及以上人口達3580萬人,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1485萬人,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增長。更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和重大疾病防治的成功經驗,為化解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長效保障人民健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健康中國”方案提供重要保障
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不斷改善全國人民的健康狀況,探索出一套有效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中國方案。
首先,黨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從最初的傳染病防治,到多輪醫療改革探索,再到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我們黨一直將工作健康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黨強調保障全體人民的健康權益和健康水平。對于中國而言,我們只有建設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才能快速有效提升整體健康水平,真正保障人民健康,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最后,黨長期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著力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救護能力,努力探索以較低的行政成本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他們提供“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重要保障,為應對伴隨人口老齡化而來的慢性病負擔提供時代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