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主要從事腦機交互與融合、大數據處理、醫學人工智能、運動控制與康復等領域研究。近年來在國際權威期刊及國際頂會上發表了40余篇學術論文,并獲國內發明專利授權6項。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是CCF人機交互專委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服務專委會委員、CSNP神經調控研究聯盟第一屆委員、廣州智能工程研究會秘書長。
“新基建”+“大健康”給智慧醫療帶來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來源、收集和管理的共享機制仍不成熟,容易形成數據孤島。
《理論周刊》:您認為目前大數據在國內醫療上的應用主要在哪些方面?是一個怎樣的水平?又有哪些新的趨勢、機遇和挑戰?
龍錦益:目前大數據在國內醫療上的應用主要包含5個方面:一是在醫藥研制方面。在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藥品生產和藥品銷售全過程均有應用場景,例如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等。二是在智能診療方面。大數據賦能涵蓋診前的疾病預測、疾病篩查,到診中的輔助診斷和輔助治療的整個診療流程中。三是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大數據可在公共衛生的危機縮減、危機預備、危機處理、危機恢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四是在居民健康管理方面。數據技術可以促進個體化健康事務管理服務,更全面深入地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的角度來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五是在健康危險因素分析方面。例如,科學家通過智能大數據平臺發現鼻咽癌動態風險評估分子標志物,可評估鼻咽癌治療預后風險,而廣東地區是鼻咽癌的高發區,大數據對于區域健康危險因素可提出干預方案。
總的來說,目前在醫療行業應用大數據方面,我國還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將大數據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因此,隨著“新基建”+“大健康”等戰略的推進,大數據在醫療行業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機遇。
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挑戰,例如目前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來源、收集和管理的共享機制仍不成熟,不同的醫療機構、部門各自為政,數據互不相通,容易形成數據孤島; 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法律和倫理規制問題亟待解決; 健康醫療大數據分析、整合與存儲的關鍵技術需要新的突破等。因此,政府、醫院及數據挖掘技術人員仍需共同努力,才能讓大數據在醫療領域發揮作用。
大灣區打造智慧醫療具備完整產業鏈的資源優勢
在醫療金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區域心腦血管境外急求、緊缺藥品借用、遠程會診、健康大數據挖掘與分析上,粵港澳大灣區都有極大合作空間和可為之處。
《理論周刊》:《廣東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0-2022年)》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十大智慧工程,智慧醫療是其中之一。您如何理解智慧醫療,您認為基于物聯網技術下的智慧醫療系統應該是什么樣的?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智慧醫療上有哪些優勢,接下來可以有哪些作為?
龍錦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智慧醫療具備完整產業鏈的資源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已然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擁有一流的國際創新資源,匯聚全球著名企業,集中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集聚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在打造智慧醫療上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資源。在醫療金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區域心腦血管境外急求、緊缺藥品借用、遠程會診、健康大數據挖掘與分析上,粵港澳大灣區都有極大合作空間和可為之處。
例如,大灣區“AI+醫療”在腫瘤早篩上早有發力。騰訊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醫學領域的產品——騰訊覓影自上線以來,已經集齊早期食管癌、早期肺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結直腸腫瘤、乳腺腫瘤、早期宮頸癌等多病種輔助臨床醫生的能力,從廣東走向全國,在10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開啟了全球首個眼科“AI醫生”門診,在臨床醫師監督下,由人工智能進行眼病診療。
作為佛山地區,應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醫療建設發展中,通過集中自身優勢資源,對接深圳、香港、廣州等一流資源,創新大灣區合作共贏模式。
公共衛生事件考驗政府對大數據資源的有效治理
在大數據時代,地方政府決策必須從依賴直覺、經驗、小數據轉變為依靠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以及精準診療。
《理論周刊》: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都運用了大數據等手段,而且效果有目共睹。您認為在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作用?
龍錦益:面向公共衛生安全,政府對大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治理是關鍵因素。
大數據資源治理對確保大數據驅動的政府公共衛生治理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提高數據的質量(準確性和完整性),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實現數據資源在各部門間有效共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媒體報道了個別病毒感染者故意隱瞞高風險區域旅居史等信息,導致周圍人群被傳染的案例。若地方政府能夠借助大數據平臺,就可以迅速分析防控對象的行蹤軌跡,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在大數據時代,地方政府決策必須從依賴直覺、經驗、小數據轉變為依靠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以及精準診療。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具備更加快速地發現、響應和應對的能力。例如,人工智能促進流行病建模以進行可解釋性的研究工作,物聯網在疫情監控、電子圍欄、區域限制等方面有著很強的支撐能力,5G新技術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在救災調配、遠程診療、監測流轉、協同救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