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建立互聯網醫療“1+N+1”模式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日前共同制定并發布了《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本市將嚴格控增量、疏存量,分級分類分區統籌規劃全市醫療資源配置。
規劃中指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包括:“智慧醫療”等新技術應用不足,“互聯網+”健康醫療亟待擴容提質。“智慧醫療”“互聯網+”健康醫療等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仍有巨大發展空間,需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加快“智慧醫療”推廣應用,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高質量發展。
規劃還強調,要以“新基建”為抓手,加快科技創新應用,推進“智慧醫療”和“互聯網+”健康醫療。
支持醫療健康領域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5G、醫用機器人、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健全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信息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全市醫療機構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推進電子病歷、影像資料共享工程和行業云建設,打造智慧醫院。推進本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加強互聯網醫院建設,開展互聯網診療、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建立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鼓勵企業與本市醫療機構合作,建設高水平互聯網醫院。發揮企業技術創新優勢,統籌聯動全市醫療機構資源,建立完善北京市互聯網醫療“1個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N個互聯網醫療子平臺+1個互聯網醫院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模式。

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
依據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我委會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啟動編制了北京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根據市委十二屆第十五次全會精神和《關于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市委城工委主任專題會議紀要要求,我們對專項規劃進行了優化完善,形成了規劃文本。
規劃重點是細化落實上位規劃要求,提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設施空間布局,引導醫療衛生設施近期規劃實施,做好與各區分區規劃的銜接。
(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三)《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
(四)《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
(七)《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八)《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九)《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21)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立足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資源疏解、立足深化供給側改革、立足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有序推進醫療衛生功能疏解轉移,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布局,持續推進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促進健康共建共享。
(二)堅持公平可及。以基層和資源薄弱地區為重點,分級分類分區統籌規劃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質量。
(三)堅持多規合一。實現設施規劃與事業發展規劃相銜接,規劃實施的各類政策機制相匹配,行業技術標準與規劃建設標準相統合。
(四)堅持平戰結合。發揮醫療衛生系統在防疫中的關鍵作用,分級管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
(五)堅持立足長遠。強化統籌協調,把握建設時序,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本次規劃對象為醫療服務設施和公共衛生設施,主要包括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部(所)、婦幼保健院、急救中心、血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健康監督所等。
規劃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總面積1641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0年至2035年。
(一)總體目標。根據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總體規劃和人口布局,以疏解為重點,分類分級分區統籌規劃和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標準和空間布局,改善提升醫療衛生設施基礎條件,加強環京地區協作,助力首都都市圈建設,帶動增強周邊地區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衛生資源和服務均衡發展,構建功能健全、布局均衡、服務完善、中西醫并重、醫防融合、優質高效,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醫療衛生設施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二)資源配置指標。探索建立創新型床位資源配置指標體系。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規劃應具有一定前瞻性。
(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北京作為我國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的核心城市,面積1.64萬平方公里,轄16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2189.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5483.9億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
(二)醫療衛生資源狀況。“十三五”以來,首都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但距國內和國際大城市仍有差距,與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首善標準相比還有不足。2020年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1211家,實有床位12.7萬張,分別較2016年增長5.4%、8.7%。按照機構類別劃分,醫院733家(公立227家、民營50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183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1家,其他機構184家。每千常住人口編制和實有床位數分別為6.27張和5.81張,低于全國6.3張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6.4張、重慶7.4張等國內大城市每千人床位數量,與東京(9.6張)、巴黎(12張)等國際城市差距明顯。但核心區每千人實有床位數較高,為13.9張,明顯高于外圍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仍然凸顯。
全市共有三級醫院104家(不含駐京部隊醫院),其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17家、市屬醫院22家、區屬28家、其他部門企業及社會辦醫37家。全市衛生人員數37.6萬人,較2016年增長13.6%。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9萬人,注冊護士13.5萬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5.41人、注冊護士6.15人。
(三)衛生資源利用情況。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93億人次、出院人數288.7萬人次,分別較2016年減少21.6%、21.9%。全市三級醫院總診療人次8376.6萬人次、出院人數228萬人次,分別占全市的43.5%和79%,實有床位使用率為65.13%(2019年實有床位使用率為93.63%)。全市醫療機構日均負擔診療7人次和住院0.7床日,其中民營醫院醫師日均負擔診療4.6人次和住院0.8床日,低于公立醫院水平(6.8人次、1.1床日)。
(四)居民健康狀況。2020年全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2.43歲,較2016年提高0.4歲;戶籍居民嬰兒死亡率1.9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66‰,孕產婦死亡率4.98/10萬,分別較2016年降低10.4%、0.4%、54.0%;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80.8/10萬、死亡率0.65/10萬。
(五)醫療衛生資源疏解提質項目進展情況。“十三五”時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已先后完成天壇醫院整體遷建、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擴建、東直門醫院東區擴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院區等央屬、市屬疏解項目;基本建成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實現北大醫院城南院區、朝陽醫院東院、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等項目主體結構封頂;正在加快實施口腔醫院整體遷建、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項目。同時,支持部分區屬醫院提質改建,正在加快推進豐臺醫院提質改建、懷柔醫院二期擴建、順義區婦幼保健院改擴建等工程,滿足轄區居民基本醫療服務保障;支持社會辦醫分別在朝陽、“三城一區”等重點地區建設安貞東方醫院、昌平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研究型國際醫院。此外,通過區辦市管等模式提升生態涵養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
(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健康服務、健康產品等總需求急劇增加,對健康產業規模、健康管理模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服務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個性化、國際化醫療服務供給能力亟待提升。
(二)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區域分布不均衡。全市三甲醫院中超過80%布局在中心城區。大興、順義等平原多點地區和密云等生態涵養區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
(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相對薄弱,分級診療制度尚未落實到位。分級診療在國家層面剛剛起步,尚未充分顯現效果。一方面,大醫院優質資源聚集促進了學科高度分化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對患者及高水平醫學人才“虹吸”作用凸顯。部分三甲醫院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另一方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人才隊伍和技術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對居民就醫吸引力有待提升,尚不能完全滿足預防、醫療、康復等衛生保健需求。此外,全國醫療衛生發展水平和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外地患者來京就醫仍為常態。
(四)學科結構不合理。專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水平和空間布局有待優化。兒科、腫瘤、精神、康復護理等資源配置相對不足。
(五)科研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臨床研究床位和投入不夠,研究轉化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不健全,尚無建成運行的研究型醫院,臨床科研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亟待加強。同時高房價和高生活成本弱化了本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而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四川等省市對人才的強有力爭奪對北京市吸引和穩定高端人才、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也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六)舉辦主體單一,社會辦醫服務能力不足。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雖然數量占比不低,但在規模和服務能力上均有待提升。國際醫療服務體系發展尚不健全,與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不完全匹配,個性化、國際化醫療服務供給能力亟待提升。
(七)“智慧醫療”等新技術應用不足,“互聯網+”健康醫療亟待擴容提質。“智慧醫療”“互聯網+”健康醫療等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仍有巨大發展空間,需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加快“智慧醫療”推廣應用,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高質量發展。
(八)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疾控、院前急救、血液保障、婦幼保健等服務體系亟需完善。婦幼健康服務機構、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單位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業務用房面積與國家標準相比仍有差距。綜合醫院平戰結合轉換能力有待加強,傳染病專科醫院在疑難病救治和科研核心技術攻關方面能力不足,不利于傳染病學科高水平發展;院前緊急醫學救援標準和工作流程有待進一步規范,中心血站標準化建設等工作需進一步推進。
(九)公立醫院空間布局和環境亟待改善。本市公立醫院基本建設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由于建設年代較早,醫療衛生設施現狀與當前醫療技術發展水平和醫療服務需求不相匹配,普遍存在建筑面積不足、空間布局和醫療流程不合理等問題,優質醫療學科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十)醫院安全保衛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醫院在安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方面有待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電力設施、消防安全設施等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同時,醫療糾紛、醫患矛盾導致醫院安全面臨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正常診療秩序,威脅醫務人員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