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2021-09-10 觀點 劉婷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已關閉評論

    為何醫院開始頻頻上5G?

    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寫過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在一次天文講演中描述了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又如何圍繞恒星集團公轉。結束之際一個老婦人站起來反駁:“你講的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就是馱在一只巨大烏龜上的平板。”

    如果當時有網絡,只能看到地平線的普羅大眾,估計很多會和老婦人一樣,僅想用自己的角度來奠定一種事實。

    這就是“井底之蛙”故事的群像演繹版:一個青蛙坐在井底評價天空,并引來井底的其他青蛙,大家很快形成一致結論:天空就是井口這么大。

    這一幕,很像消費者口中的5G無用論,也像近期在輿論平臺上被貼“騙錢”標簽的5G醫療。

    “中國大力建5G是被西方國家忽悠的。”

    “最近5G被吹的神乎其神了,比網線都快樂。”

    “為什么遠程醫療要使用5G技術,而不是用光纖寬帶?”“為了騙經費。”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智醫療網

    近日的世界5G大會和服貿會專題展,多個5G行業應用案例出現在各類平臺上,又引起“井蛙”們的警惕。甚至在知乎平臺上,“我奇怪為什么有人相信5G有用”的一篇帖子,列舉了5G在遠程手術、自動駕駛、物聯網上的幾個“無用”說法,收獲了1504個贊同。

    他們坐在井底,沒有看到或是親身體驗到醫療技術和醫療管理在現代科技下發生著的重大變革。

    2018年,福州孟超肝膽醫院做了一場全球首例5G動物手術。

    盡管當時5G還處于牌照發放前的試驗期,但作為中國首批5G試點城市,福州已經提前開始建設5G網絡。當年12月,福州孟超肝膽醫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福建聯通等一起實施了這場手術。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智醫療網

    當手術室內,一個內窺鏡進入動物腹腔時,所顯示的腹腔內畫面也幾乎同時出現在50公里之外的遠程主刀醫生面前。主刀醫生在遠程操作臺旁通過3D視頻觀察,操縱著一個手術機器人的長臂,并通過實時音視頻與手術現場助手進行交流,近一小時后,手術成功完成。

    一年后,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5G網絡支持下給一位年長的“胃腫瘤”患者做了手術

    因該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多,患病時間長,圍手術期風險高,手術操作難度大。為減少風險,醫院專家們決定實施外科腔鏡下手術治療,特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李明教授基于5G網絡遠程指導手術。

    手術當天上午,天門一醫放射科多學科會議室的遠程會診大屏幕內清晰顯示出三塊區域,分別是手術實時圖像、多學科會議室場景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遠程指導音視訊通話場景。遠隔千里的兩地會診現場均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手術部位和整個手術進程,經過2個多小時緊張有序的操作,手術成功。

    日本電視劇《白色巨塔》中,經常有醫生在手術室透明圍墻外的觀看臺上圍觀和學習。

    這一次的5G手術中,消化內科、影像科、病理科、腫瘤科骨干醫生以及相關科室的很多醫生也通過大屏幕更近距離地圍觀了手術細節。

    5G網絡普及之際,手術也開始向高難度、高精度“進階”。

    2020年6月11日,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也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在5G+混合現實技術下開展的遠程指導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智醫療網

    當時75歲的徐姓老人因突發左側基底節區腦梗塞導致右側肢體乏力18天入院,CT血管造影顯示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節段性混合斑塊伴管腔重度狹窄。經過與患者家屬溝通,醫生決定為其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重建血管。

    術前,醫生將患者的MRI、CT等二維影像資料高清重建,構建了患者的個體化的三維解剖圖像,并進行了3D打印及全息三維多模態解剖影像,精準設計了手術方案。手術當天,三位醫生佩戴VR眼鏡,將患者的全息影像與手術臺上的患者進行匹配重合,再次回顧影像,并按照手術計劃在患者左側頸部標記了手術切口位置。與此同時,術中使用電生理體感及運動誘發電位監測,熒光顯微鏡及術中超聲監測,確保了手術安全。

    另一端的遠程醫學會診中心,主治專家手持指導設備并根據靜幀劃出了切口的范圍,通過語音指令,對手術進行實時遠程精準指導,最終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順利完成。

    事實上,手術臺之外,救護車、急診、疑難病癥遠程會診、ICU的移動化,甚至病房查房,也開始越來越頻繁“上5G”。

    這就是文章開頭那一幕:當一些大眾還局限于“急診車上做手術?不現實”的想象時,5G急救車的演練已經在現實中真實發生。

    而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外醫生陳海鳴的一段公開發言,把5G急救車改變傳統院前急救模式的變化描繪得更貼近事實:

    一個患者進入5G急救車后,隨車醫生通過手環就可以快速識別患者身份,獲取既往信息和健康檔案,通過監測儀將車載的數據實時傳輸到院內指揮中心的專家團隊,用AI語音筆可以全程錄制語音病歷,用AR眼鏡可以讓隨車醫生和專家團隊實時溝通,通過5G+4K將車內的情況直接傳輸到指揮中心大屏。“相當于將一個專業團隊的救治能力前移到救治現場,做到‘車院零距離’。”

    從會診到手術,從前端急救到后端管理,從為何從北上廣綜合大醫院到地方醫院,都愿意在5G上果斷嘗鮮?

    效果和效率有著鮮明的說明:2016年,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和新加坡醫院做呼吸重癥會診時,12G的病例數據從周五下午開始傳輸,花了12個小時,到第二天早上才傳輸完畢,以至于有人在辦公室守了整整一夜。

    幾年后,中日友好醫院、四川華西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醫生對3例復雜性疑難重癥遠程病例討論時,預備了幾個小時傳輸病理資料,但通過5G網絡,竟然不到1分鐘就傳輸完畢。

    2020年疫情爆發后,武漢雷神山醫院應用5G與北京、上海、廣州大型的醫院開展高清實時的會診,通過遠程CT協助、遠程標注和研討重癥患者CT影像,讓3000多名重癥患者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了診治方案。

    當時,浙江省人民醫院專家還通過5G遠程操作了武漢方艙醫院患者床旁的超聲機器人,即便在方艙醫院缺乏醫療專家的情況下也實現了專家級別超聲檢查。

    運營商聯合華西醫院一起搭建了患者床前的8K 360度全景攝像頭+5G CPE的醫療機器人,得以將醫療探視推車回傳的全景視頻和圖像,實時傳給醫生和焦急的病患家屬。

    這在5G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智醫療網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