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等20家市屬醫院均獲批互聯網診療資質并上線運行,將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和藥品配送等服務。
互聯網醫療已大勢所趨
數字化轉型大潮之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業務賦能,開啟互聯網醫院建設,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就醫體驗、臨床診療水平、醫院管理等,進一步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自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在各項配套政策支持下,我國互聯網醫院從2018年12月時的100多家到2021年6月時的1600多家,業務量明顯增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葉全富表示,根據調研統計,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44家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人次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7倍,第三方平臺互聯網診療咨詢量增長了20多倍。
技術之外,老百姓不斷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讓互聯網醫療成為大勢所趨,也是深化醫療改革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推動下,互聯網技術極大地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進而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表示,對于醫療機構而言,互聯網醫療優化了醫療服務流程,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助推遠程會診、遠程影像和遠程診斷,促進分級診療、醫聯體建設。而從政府層面來看,互聯網醫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區域醫療的均等化水平,解決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難題,進一步提升了醫療可及性。
技術助力醫院降本增效
醫療行業目前已進入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而云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則正在為醫療行業注入新動能,也將進一步加快推動醫療健康領域的智能化升級。
“在不同技術方向的解決方案支撐之下,各級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體系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但在業務上線周期、使用體驗和安全性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宣武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剛認為,數字化建設打破了醫療內外網的邊界,醫院業務系統與互聯網連接,如何在保證醫療服務的同時,又保證信息安全,是醫院面臨的新挑戰。
在醫院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桌面PC是最普遍也是必需的辦公設備。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暴露出傳統PC在運維、成本及安全管理上的弊端,主要表現為安全邊界難以防護、數據泄漏難以防范、總體擁有成本高、資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
王超表示,線下醫療機構建設互聯網醫院,目的是增加診療效率,但總體擁有和運行成本肯定一項硬指標,這就需要技術發力來解決了。“作為云計算的典型應用,醫療云桌面無疑是解決醫療機構傳統桌面終端問題的首選方案。”
日前,北京同仁醫院使用銳捷網絡的網互聯網醫院云桌面解決方案代替傳統PC,在疫情影響工期的情況之下,實現醫療南區二期擴建工程如期完工上線。
北京同仁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艷亭表示,醫院只需在原有內網工作站安裝VDI云桌面,一臺終端一套鍵鼠,即可實現雙桌面協同辦公,網絡無需改造。而在院外,醫生家用電腦通過VDI軟件,使用雙因子認證登陸,即可獲取內網辦公桌面,安全訪問HIS等內網業務系統,便捷開展互聯網診療業務;屏幕水印等功能還可以保障桌面信息安全,數據不落地;同時,超融合架構按需彈性擴展,醫生使用規模可靈活擴容,滿足業務擴展需求,支撐互聯網業務門診量提升。
目前,醫療云桌面主要應用場景已經拓展至醫護工作站、醫院行政辦公、信息運維管理、教學科研、培訓等應用場景,正在幫助醫院實現業務系統的便捷、高效管理,保障醫院安全性及業務連續性,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助力醫院互聯網醫療建設與數字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