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監管者解讀加號禁令:鼓勵“賣服務”禁止“賣資源”

    監管者解讀加號禁令:鼓勵“賣服務”禁止“賣資源”

    3月3日,全國兩會第一天,“禁止網絡加號”卻仍然牢牢占據醫療圈最熱事件榜榜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布的一則《醫院門診掛號變更通知》,讓業界猜測,北京市衛計委燒向“網絡號販子”的政策烈火,有蔓延全國之勢。

    “禁止網絡加號”涉及政府、醫院、醫生和互聯網醫療公司四方利益,小編整理四方行動和觀點,透過現象一窺“禁止網絡加號”事件本質。

    監管方喊話:鼓勵“賣服務”禁止“賣資源”

    在1月26日“東北女孩怒斥號販子”的視頻熱傳之后,北京市衛計委最初推出的一系列舉措,比如落實實名制掛號、取消現場掛號等,僅針對現實中的“黃牛”。

    然而,3月1日流傳出來的《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關于開展對醫務人員通過商業公司預約掛號加號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則意味著打擊面擴展到一眾提供醫生加號服務的互聯網醫療公司。

    在醫療服務領域,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浙江省衛計委副主任馬偉杭為互聯網醫療公司劃定了清晰的邊界。

    他認為,互聯網企業應該做技術的支撐者,并獲得醫院使用方給予的技術性收益。從事代掛號業務,通過獲得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專家號源牟利的互聯網企業,本質上與“黃牛”無異,必定會在規范管理和市場發展中被淘汰。

    簡而言之,作為行業監管者,他鼓勵互聯網醫療公司“賣服務”,禁止“賣資源”。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陳金雄的觀點與馬偉航一致,他言道,“我2009年就給從事預約掛號以及患者服務的企業提出忠告,一定要從“賣資源”向“賣服務”轉型。”

    面對當前的“禁止網絡加號”風波,陳金雄希望盡快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在良好的環境中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緊缺醫療資源如何分配?

    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CIO莊思良看來,網絡加號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平性問題。公立醫院的專家號源是一種公共服務,應該公平面對所有患者,不能用于牟取私利。

    盡管有失公平,但一些互聯網醫療公司也標榜,網絡加號服務能夠引導患者有序就醫,提高優質醫療專家資源的使用效率。

    在分級診療體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當前大型公立醫院的大牌專家出半天專家門診,往往只有兩到三成的患者有必要在該級別醫院住院治療,其余本該由下級醫療機構收治,甚至在全科門診即可解決。可以說,優質專家資源的緊缺與浪費并存。

    作為此次北京“禁止網絡加號”政策的操刀者,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明確指出:專家號、頂級醫院醫生,無論在今天還是未來,都是緊缺資源。此次以調整掛號程序為契機的改革,其真實思想和意義正是“構建一個新的資源分配系統”。

    可以預見,在這個新的資源分配系統中,政府和醫院面臨著巨大的管理挑戰,而以“賣服務”為生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則有著可觀的盈利空間。

    政府、醫院、互聯網醫療公司,共同圍繞醫生,打造一個公平、高效、有序的醫療服務平臺,才是“禁止網絡加號”風波最理想的結局。

    掛號“變革”始末

    1月26日:東北女孩在廣安門中醫院怒斥號販子的視頻,刷遍各大網絡平臺。

    2月6日:北京衛計委八條措施打擊號販子,包括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建立醫療機構間層級轉診網絡;推出知名專家團隊服務模式;在市屬醫院內統籌調劑普通號;嚴格加號管理(統一號源管理,取消醫生個人手工加號條,利用醫院信息系統嚴格加號管理);落實“實名制”掛號;加強宣傳引導和秩序維護;建立違規利用醫院醫療資源監督舉報和處罰制度。

    2月17日:北京同仁醫院宣布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不限普通號。

    2月18日:北京市醫管局透露,2016年年底前,22家市屬三級醫院將取消現場掛號。

    2月27日:央視新聞曝光北、上、廣等多家醫院掛號暗訪視頻。

    3月1日:一則“禁止醫生與商業公司合作加號”的北京衛計委官方文件流出。文件中明確表示,限2016年3月25日前,所有此類行為的醫務人員,應當自行解除與商業公司的合作,并將個人自查自糾情況(包括合作商業公司的名稱、合作內容、收取費用、解除合作時間等情況)報所在單位備查。

    3月3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通過其官網微信發布醫院門診掛號的變更通知。其中,所有專家門診全部實行預約制和現場掛號制,不再進行加號;所有普通專科門診全部實行預約制和現場掛號制,號源不限制。

    (來源:健康界)

    標簽:智慧醫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