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范利委員(資料圖)
數據顯示,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12億人,2020年將達到2.43億。絕大多數老年人帶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者高達1877萬,到2020年將超過2000萬。醫療和養老問題都將是制約我國發展的重要問題。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院長范利提出《切實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建議》的提案,以下是提案全文——
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2.12億人,2020年將達到2.43億。絕大多數老年人帶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者高達1877萬,2020年將超過2000萬。盡管我國老年醫療養老服務需求如此龐大,但是老年醫療養老服務總的滿足率僅為15.9%,有84.1%的老年人沒有得到相應的醫療養老服務。可見,我國不僅僅存在養老難的問題,醫養分離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瓶頸。
一、醫養分離——我國養老服務主要困境分析
我國養老產業,尤其是醫療養老在整體規劃設計、功能設計、行業管理、以及社會化、職業化和產業化等諸多方面都還薄弱,導致“醫養分離”現象十分普遍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老而缺養”——在整體規劃層面社會養老機構缺乏按照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40至50張的國際標準,我國至少需要972萬張養老床位。《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報告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39546個,只有約250萬張床位,床位缺口達720多萬張。
(二)“養而缺醫”——在功能審計層面養老機構缺乏醫療功能現有的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功能,或者停留在低級水平。主要絕大多數醫療機構沒有很好地開展醫養結合業務,一方面大醫院忙于看病,無暇顧及醫療養老領域;另一方面很多基層醫療機構受到政策、醫療保險等制約,寧可閑置醫療資源,也無動力開展醫療養老服務。
(三)“醫而缺人”——在職業化層面,醫療養老缺乏專業人才目前全國在養老機構專職服務的醫生護士數量很少,有資質的養老護理員僅2萬多,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各類養老服務人員基本上是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幾乎沒有接受過專業、正規的培訓,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差距大,提供的服務內容也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務。
(四)“人而缺管”——在行業管理層面醫療養老缺乏行業管理養老服務行業由民政部門管,醫療服務由衛計委衛生部門管。具有醫養結合特點的醫療養老服務則沒有明確的部門組織實施。可以說民政、衛生都在管,也可以說都不管。醫養結合缺乏統一的社會管理和監督機制。
(五)“管養缺行”——在產業化方面,醫療養老缺乏產業體系醫療養老相關技術、產品、服務等在我國也相當薄弱,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和產業鏈,醫療養老距離產業化還有很大距離。
二、醫養結合——解決醫療養老服務的思路和建議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總設計思路是“政府引領,整體規劃,各界參與、產業推進,互聯網借力”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議采取如下具體措施:? ?(一)切實落實國家政策,使醫養結合有政府強力督導2013年國務院已經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15年國務院批準了“關于推進醫養結合的意見”。這就需要省市縣各級政府,也制定和推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和辦法,促進醫養結合。
一是支持和要求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老年就醫優先優惠服務和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
二是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上門診視、健康查體、保健咨詢等服務。
(二)積極支持民營企業,使醫養結合有社會積極參與改變政府包辦包管機制,加大對民辦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采取民辦公助的市場運作模式,一手抓扶持、一手抓規范。
(三)大力加強職業培訓,使醫養結合有人才保障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專業職業培訓,努力建立一支以專職人員為主休,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輔助的社會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隊伍,為社會化、職業化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完善醫養結合和人才培養和就業政策。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開放大學作用,開展繼續教育和遠程醫養結合學歷教育。依托院校和養老機構建立醫養結合和養老服務實訓基地。
二是制定醫療養老服務職業資格標準。國家有關職能部門要制定老年服務職業資格標準,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勞動準入制度,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醫學知識職業培訓,。養老服務人員必須在養老機構取得相應的上崗資格后才能從業。
三是設立醫療養老服務員工作崗位。養老機構應當科學設置專業技術崗位,重點培養和引進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具有執業或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在養老機構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醫療機構、福利機構相同的執業資格、注冊考核政策。
四是提高醫療養老服務人員待遇。貫徹國家對非正規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政策規定,各級政府要給予適度的補貼,確保養老服務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各項保險費用的及時足額繳納,提高職工工資福利待遇。
(四)積極推進技術應用,使醫養結合有技術助力智慧醫療即是I.T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手段,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促進醫養結合,利用智慧醫療實現“智慧養老“。即通過物聯網技術及各類傳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狀態,以維護老年人生活的安全和健康。
(五)健全醫療保險機制,使醫養結合有醫保后盾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范圍,入住的參保老年人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完善醫保報銷制度,切實解決老年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鼓勵和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業務。
(六)加強行業監督管理,使醫養結合有規范管理需要進一步清晰全國老齡委、民政部門、衛生部門、街道辦事處與養老服務機構、行業的責權利,建立統一的社會養老服務組織、運行、管理和監督機制。面對我國龐大的醫療養老需求、萬億市場潛力和千萬就業空間,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場培育,深入拓展醫養結合的新途徑,不僅對我國拉動內需、化解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對助推我國“綠色GDP”的增長,再造經濟發展新的“黃金期”,實現健康中國夢都有重大意義。
(來源:鳳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