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醫療”和富有科技感的“機器人”相遇,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呢?8月16日,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攜研發產品組團亮相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文化中心,圍繞數字人體3D柱狀屏幕,陳列著各類醫療機器人,讓參觀者仿佛置身科幻大片中。
“這個機器人可以幫助行動障礙患者進行坐立行走康復訓練”“這個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做脊椎手術”“這個機器人能針對卒中、腦外傷等運動平衡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評估與訓練”“這個機器人可以幫助中醫做遠程的舌苔診療”……
這些醫療機器人,或已形成樣機并開始產品注冊,或已在臨床或教學中推廣應用。談及這些機器人如何應用于醫療場景?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四川大學華西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研究員李康詳細介紹了公開亮相的幾款機器人。
“這款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是國內首創,主要用于早期肺癌精準診斷(穿刺取樣活檢)與治療(穿刺消融術)。” 李康介紹,它可以幫助醫生精確定位病灶,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成功率,目前長三角地區部分醫院已開始使用。
對于3D打印我們已經不再陌生,但是一款智能3D醫療高速打印系統仍然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沒想到這項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經如此成熟”,參觀者小林表示。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款智能3D醫療高速打印系統是全球首創,它現在能代替傳統骨折后的石膏固定,精確高速打印外固定支具,患者受傷后經1~2分鐘實時掃描后臺數據推送到打印機,20~30分鐘即可精準打印出固定支具,效率是傳統3D打印技術的20倍以上,尤其能夠幫助急診醫生為患者迅速高效處理患處,患者佩戴輕薄舒適易取戴。該產品現已經覆蓋到15個省份,醫患接受及認可度非常之高,也是國內該領域領頭羊。
“全球首創的神經可視化脊柱微創手術導航系統,主要是于脊柱微創手術的教學與臨床,AR技術的拓展運用,虛擬補充手術視野。” 李康介紹,如今臨床上脊柱類手術醫生緊缺,該機器人便能填補此空白,它能幫助醫生在術中對周圍神經清晰可見,縮短手術時長一半以上,極大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精度,大大提高成功率,降低并發癥,并能夠實現手術中對醫生的輻射減少80%以上,基本實現“零輻射”。
“還有這款中醫智能舌診儀,應用于中醫遠程診療。” 李康說,通過采集大樣本舌像、胃鏡及病理數據,建立消化系統疾病的舌象診斷臨床大數據采集平臺,人工智能圖像處理及輔助診斷算法,可自動分析與輔助診斷系統,并運用于胃癌、萎縮性胃炎等中醫優勢病種的早期輔助診斷,中醫遠程診療系統,尤其能幫助基層醫生精確診斷病情,也是中醫博大精深的延升性發展。
據了解,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西部第一批集“產教研”為一體,以產業孵化為核心的新型綜合研發機構。擁有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專家團隊、行業前沿的核心研發技術及公共技術平臺。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產業代表,研究院依托“醫工結合”與“產教融合”發展模式,幾乎僅用1年時間便取得了以上成果,各項目進展迅速,創建全國領先醫療機器人行業集群生態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