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浙大管院攜手新華三發布《中國數字經濟指數:醫療篇(2021)》

    浙大管院攜手新華三發布《中國數字經濟指數:醫療篇(2021)》

    2021-05-11 資訊 Eli

    浙大管院攜手新華三發布《中國數字經濟指數:醫療篇(2021)》-智醫療網

    在近日召開的2021 NAVIGATE領航者峰會·杭州城市峰會上,由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醫療篇(2021)》(以下簡稱“指數”)正式對外發布。

    指數對全國150個城市的#醫療#數字化水平進行科學、合理、客觀的評估,發布了中國城市醫療數字化總分與排名,以及五大“研究發現”等,并對中國醫療數字化的發展提出四大建議。

    發布儀式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童昱對指數作深入解讀。她指出,當前,全國各城市醫療數字化發展顯現出5個活躍的熱點區域:以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為代表的多中心模式城市群,以及以成渝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為代表的雙核驅動的熱點模式城市群。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童昱解讀指數
    同時,城市間的醫療數字化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化和個性化,北、上、廣、杭等一線城市發展最為全面,但部分整體排名較后的城市單一指標也會呈現亮點,例如漳州總排名第123,但在“數字漳州”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其醫療數字化產業活躍度位居全國前列。

    在智慧醫療的實踐上,全國和區域的頭部醫院在醫療數字化發展方面帶頭示范及趨勢引領作用明顯,普遍打造了基于云計算的新一代數據中心,構建了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架構,實現就診流程數字化、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及醫療核心數據安全保障。同時,積極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等院內新型數字化應用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建設賦能醫療科研,扮演了智慧醫療創新探索者和引領者的關鍵角色。

    童昱表示,以人工智能、云平臺、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醫療領域深度融合,將不斷孕育醫療產業深刻變革。同時,業界對數字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主要集中在開展互聯網醫院及互聯網廠商聚集的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形成了顯著的聚集性效應。

    城市評分及排名
    指數顯示,本次評估的150個城市醫療數字化平均得分為49.8分(滿分100分)。從評分結果看,發展不均衡現象比較突出,最高分(90.0分)和最低分(23.0分)相差近70分,這說明我國醫療數字化整體水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北京憑借其在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政府數字化應用與監管、醫療數字化產業和醫院數字化四大領域的綜合發展優勢,在本次評估中排名第一。此外,上海、廣州、杭州這三個城市發展也較為全面均衡。上述四個城市評分均超過83分,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

    五大研究發現

    我國城市醫療數字化顯現5大熱點區域

    醫療數字化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資源分布關聯密切。當前,全國范圍內城市醫療數字化發展顯現出5個活躍的熱點區域: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以上5個熱點區域的醫療數字化綜合加權得分分別為74.7分、85.5分、68.2分、64.1分、58.3分,均明顯高于全國城市平均得分49.8分。

    根據群內城市醫療數字化程度分布,5大熱點區域呈現出兩大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呈現出典型的多中心模式:區域內核心城市分布較多且集中,區域內熱點多樣化,城市間醫療數字化特點互補。

    成渝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則呈現雙核驅動的熱點模式:區域內熱點城市作用突出但周邊城市普遍醫療數字化水平相對較低,醫療數字化特色初步形成,但整體均衡性及城市間生態互動性仍有待提升。

    全國醫療數字化熱點圈

    城市群核心城市分布
    城市間醫療數字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化和個性化

    通過將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政府數字化應用與監管、醫療數字化產業、醫院數字化四類一級指標進行評分分析,本研究將全國城市按照醫療數字化發展水平劃分為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4個)、新一線城市(16個)、二線城市(28個)、三線城市(76個)及四線城市(26個)。

    研究發現,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且各項指標全面發展。醫療數字化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呈現差異化的發展特點,其余等級的城市中在單一指標建設中也不乏個性化亮點。

    北京、上海、廣州和杭州等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的發展最為全面。醫療數字化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多為省會或省內經濟核心城市,其醫療數字化發展往往體現城市所在地區的特點。

    如南京、天津等經濟較發達城市的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深圳、珠海等地依托區域數字產業人才優勢在醫療數字化產業及醫院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排名領先。烏魯木齊、蘭州等中西部城市的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相比經濟發達地區而言略顯欠缺,但是根據自身醫療資源分布與需求特點,以上城市在互聯網醫療等指標中得分相對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整體排名較后的城市單一指標呈現亮點。例如,漳州總排名第123,但在“數字漳州”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其醫療數字化產業活躍度位居全國前列。

    鎮江、南通雖總排名位列醫療數字化二、三線城市,但基于長三角經濟整體高水平的發展,在遠程醫療建設方面亮點突出,例如率先開展5G網絡遠程醫療會診、面向海外僑胞的遠程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此類城市定位清晰,根據自身經濟、文化、醫療資源特點打造醫療數字化深入發展的獨特路徑。

    數字化助力疫情阻擊戰,實現快速響應精準防控

    在抗擊疫情中,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平均用時11天達到了疫情防控的峰值拐點,實現了第一批疫情人員的有效管控,而尾部四線城市平均19天才實現峰值管控。醫療數字化(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政府數字化應用與監管、醫療數字化產業、醫院數字化)在疫情快速響應和精準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彰顯。

    在疫情的快速響應方面,城市內醫療數字化基礎設施、醫院數字化應用等重要性尤為突出。武漢、廣州等城市基于優質網絡與云平臺快速搭建開展遠程會診,方便醫護人員及時交流治療方案。各地醫院采用的醫護機器人與無接觸醫療監護等應用,有效減少疫區醫護人員與傳染源密切接觸,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機率。通過醫院內部互聯互通平臺與移動設備,醫護人員可以利用視頻終端直接面向患者,結合以往線下診斷和治療方案數據,給患者提供深入醫療咨詢與診斷。

    在疫情的精準防控方面,全國80%以上的城市建立了數字化醫療決策預警系統,助力當地政府及時管控疫情。同時,各城市積極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融合多源數據,利用健康碼、密切接觸者查詢追溯等數字化應用,從疫情預警、溯源、日常監控等方面精準配合當地防控措施。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市依托高效的網絡、數據、計算等基礎設施,結合電信、交通等領域多源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展示,精準鎖定重點人群進行病毒篩查,在不封城的情況下快速控制住新發地疫情。

    此外,在預防交叉感染方面,醫療數字化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開展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在疫情期間呈現爆發性的增長態勢,有效防止廣大居民交叉感染,成為其獲取日常醫療服務的重要渠道。

    醫療數字化各線城市與疫情防御
    數字技術催生醫療產業新業態

    當前,以人工智能、云平臺、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醫療領域深度融合,不斷孕育醫療產業深刻變革。一批有特色的醫療產品,例如醫用機器人、生物三維打印技術、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等蓬勃發展。

    醫療產業由傳統的線下提供醫療設備為主的單一模式向電商、物流、金融保險等各領域延伸滲透,不斷涌現新業態。互聯網醫療平臺、醫療采購云平臺、一站集成式醫療服務、網上藥店和醫藥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務,強力打造我國“互聯網+”醫療的全生命周期產業鏈閉環。

    醫療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相關產品與平臺的設計研發具有較高門檻,因此相關廠商主要集中在開展互聯網醫院及互聯網廠商聚集的醫療數字化一線城市,形成聚集性效應。然而,醫療產業新業態相關產品與服務輻射范圍涉及全國各級別城市,對提升全國人民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正逐步顯現。

    醫院醫療數字化發展呈現頭雁效應

    當前,全國及區域頭部醫院在醫療數字化發展方面帶頭示范及趨勢引領作用明顯。頭部醫院普遍打造基于云計算的新一代數據中心,構建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架構,實現就診流程數字化(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配藥發藥等),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及醫療核心數據安全保障。

    同時,頭部醫院積極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等院內新型數字化應用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建設賦能醫療科研。非頭部醫院作為數字化發展的追隨者,與頭部醫院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發展滯后。

    不過大部分醫院積極學習頭部醫院的數字化發展經驗,結合醫院特點,建設符合自身需求的醫療數字化應用,例如在醫聯體機制的推動下,建設與區域頭部醫院對接的遠程醫療基地,通過遠程病理診斷、影像診斷、監護指導、手術指導等方式快速提高醫院自身的醫療水平。

    四大發展建議

    發揮政府牽頭引領作用,推動數字化進程

    全國多個省市已相繼出臺政策促進醫療數字化轉型。隨著轉型的深入,我國醫療數字化建設面臨許多問題需要政府統籌研判。

    首先,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不少薄弱環節。相關政府部門應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協同城市各級醫療機構,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制,完善傳染病直報和預警系統。

    此外,各地開展建設的醫療健康數據互聯互通平臺在數據價值體現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相關政府部門可在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基礎上加緊推動數據價值化,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度挖掘發揮數據的關鍵要素作用,加速顯現醫療數字化成效,推動城市和區域的醫療高質量發展。

    聯動推進基層醫療數字化,開啟飛輪效應新周期

    基層醫療服務長期存在醫療資源薄弱、數字化建設乏力等問題。各地相關政府部門可切實發揮其統籌協同作用,與當地醫聯體頭部醫院聯動,推動數字化醫療資源共享與下沉,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有效利用地區及醫聯體內已建設的互聯互通云服務平臺。

    此舉可切實降低基層醫療機構負擔,幫助其利用外部力量盡快開展數字化相關服務,啟動基層醫療數字化飛輪效應。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基層醫療數字化的資源投入及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醫教協同機制,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自身數字化能力,助力基層醫療數字化飛輪效應高速邁向新階段。

    全面推進醫療領域業務上云,提升醫療智慧化水平

    隨著基于云計算的醫療數據中心及相關應用的深入建設,業務上云將全面助力醫療領域智慧化發展。

    醫療云應用覆蓋醫院線上線下醫療服務、運營管理、組織管理等各環節,可以有效促進醫患交流,幫助醫院控制投資成本,提升運維效率;數據中心與云平臺的有機融合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醫療場景應用提供堅實基礎,賦能醫療服務新模式;跨越單一醫療機構的云服務推動醫療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醫療生態創新。在云化技術發展日趨成熟的當下,各地應抓住契機,積極推動落實醫療領域業務全面上云。

    以疫情防控為契機,推動智慧醫院發展新篇章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互聯網診療、遠程醫療、無接觸醫療監護等醫療數字化應用得到了大規模的檢驗。部分頭部醫院在疫情救治中積極進行服務模式創新,探索出互聯網診療從“輕”問診過渡到“重”問診、重癥患者平臺化監管、智慧醫院服務流程閉環等新服務模式。

    國家衛健委在疫情期間快速頒布的《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聯合國家醫保局印發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也從國家層面肯定及保障了相關新服務模式的探索。各醫院應及時總結疫情防控中的創新服務模式,結合數字技術發展的前前沿趨勢,加速推動未來智慧醫院的發展進程。

    來源: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