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正式遞交了招股書。早在幾年前,微醫就曾被傳出IPO計劃,但官方一直未作表態。直到微醫的招股書公開,盛傳多年的消息落地,人們才看到微醫精心布局的這盤數字醫療“大棋”。
微醫緣何如此沉得住氣?多年的時間是否換來了驚喜?深剖其招股書后,我們認為,對于微醫的價值分析應該建立在雙重邏輯之上:持續增長的超寬賽道、固若磐石的底層建設。互聯網醫療的三次產業迭代
在探討微醫的價值之前,還是應該先了解一下互聯網醫療這個行業發展。
其實,大部分人心里都有自己對“互聯網醫療”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往往都較為片面:在線掛號、在線問診、醫藥電商,都可以等同于互聯網醫療。在定義行業之前,先來回顧整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它已經經歷了三次產業迭代。
最開始,互聯網醫療被定義為給實體醫院賦能,微醫的前身掛號網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通過互聯網的便捷性,將此前較為稀缺的掛號資源直接傳遞至PC和手機上,將醫院的掛號窗口外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黃牛黨造成的“號源饑荒”。
隨著2015年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的誕生,中國互聯網醫療正式進入2.0時代。數字化、信息化、高效化,是互聯網醫院最直接的鮮明特點。互聯網醫院的建立,有效地打破了時間上、空間上的限制,讓中國不平衡的醫療資源獲得再分配的機會。
現如今,中國互聯網醫療正由2.0階段向數字健康共同體階段邁進。在這一階段,由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牽頭的數字健康共同體,將形成“醫、藥、保”的服務閉環,以老百姓健康為導向提供綜合性的數字醫療服務。
2019年4月,世衛組織發布了第一個數字健康干預指南,在世衛組織的界定中,數字技術不是目的,而是促進健康、改變醫療衛生的組織與供給方式,服務弱勢群體的重要工具。本質上,微醫所在的數字醫療服務賽道,正是數字健康大賽道里最重要也是市場空間最大的一個分支。
數字醫療通過分擔大醫院壓力,提升基層醫院診療能力,以及幫助支付方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協同為患者提供更為便捷、有效且可負擔的醫療健康服務。對于老百姓而言,數字醫療最終體現的是效率提升的閉環生態服務。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補位”,它做了大醫院沒時間去做,小醫院沒能力去做的事情。所以,數字醫療絕不是傳統醫療的替代,反而與其骨肉相連、相得益彰。
目前,整個中國數字醫療行業正處于高速增長之勢。尤其是去年疫情的突襲,讓實體產業一度陷入癱瘓,而數字醫療的價值則被顯著放大。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人次同比增長了17倍,第三方的互聯網診療咨詢增長了20多倍,特別是線上處方流轉增長了近10倍,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
價值投資,慢就是快
由此不難看出,微醫上市的節點十分值得玩味,在未來行業高增長的的預期之下,微醫無疑將乘上這波增長的東風。
在資本市場中,針對大健康生態布局的企業,絕非微醫一家。相比其他平臺簡單易懂、早已被投資者熟悉的業務模式,專注數字醫療服務賽道的微醫,略顯復雜難懂,加上營收規模也不及已經上市的醫藥電商巨頭,這是否意味著微醫的投資價值并不高呢?實際上,持有如此觀點投資者,是沒有很好的理解事物發展的“第一性原理”:解決問題需要看透事物的本質,不拘泥于已有的過程經驗,而是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從源頭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必須看到他的本質。正如前文所述,數字醫療絕不是簡單的網上看病、買藥,必須具備重塑整個產業生態的綜合實力,從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到支付體系、物流配送,都必須高效閉環。
中國數字醫療行業,實際是在不斷進化的,而這種進化其實是基于此前階段的積累之上。目前中國數字醫療正在邁入聚焦“健康責任制”的3.0階段,但想要進入3.0階段,其實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必須在2.0階段進行深厚的積累。
如果沒有2.0階段互聯網醫院的積累,而直接轉向3.0階段,就意味著這個平臺實際是缺乏核心能力的。互聯網醫院就好像是大健康生態的地基,忽略地基去直接搭建大健康生態,這就好像是打造一個空中花園,即使看上去很美,但卻在賦能產業鏈的同時存在致命缺陷。
從第一次市場傳言至今,微醫IPO似乎“遲到”了,但這幾年并未被虛度,而是靜下心來專注完成對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價值投資理論中有一句話叫做:“慢就是快”,只有經歷長時間的積淀后,才能將這一龐大的地基搭建完成。
厚積薄發,規模效應凸顯
微醫招股書顯示,2020年,微醫總營收為18.32億元人民幣,相較2019年同比增長262%,毛利率為27.2%,相較2019年的23.3%獲得較大提升。微醫從2018年至2020年,三年營收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68%。于此同時,微醫的虧損率從2018年的163%大幅收窄至2020年的47%。
2015年,微醫創建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隨后四年中,微醫不斷探索互聯網醫院所能創造的行業價值和用戶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將這一模式復制到了全國多地。截至2020年末,微醫在中國創建了27家互聯網醫院,2018年至2020年累計提供數字醫療問診量超過4000萬次,2020年一年內完成了超過1800萬次的數字醫療問診。
目前,微醫已經實現線上+線下醫療資源的深度整合,可為用戶提供覆蓋多個場景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數字醫療和健康維護服務,并打通了醫保、商保等多支付方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方式,能夠滿足不同患者的多樣化需求。
按營收類別區分,中國數字健康市場至少可以分為非處方藥電商、健康消費品電商和數字醫療服務等幾大類。微醫所處的數字醫療服務市場的增速卻明顯高于整個行業。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數字醫療服務2019-2030年的年化復合增長率高達37%。至2025年,數字醫療服務有望超越健康消費品電商市場,成為份額最大的市場。不同于非處方藥電商、健康消費品電商,數字醫療服務門檻極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做資源連接、技術研發、平臺搭建、生態培養。
放眼整個市場,多年積累的微醫已經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有望在未來十年逐漸釋放。投資者想要摸透微醫的潛在價值,必須牢記“第一性原理”,看懂中國數字醫療的本質,只有能夠完整賦能整個產業的平臺,才有希望從這場賽跑中勝出。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