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1月13日消息,在“2018互聯網醫療健康學術技術交流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發表了題為:“構建醫療大數據平臺,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演講。他表示,十八屆五中全會后,大數據成為了國家戰略。隨后在十九大二中全會上,制定了大數據和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并且確定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劉韻潔表示,大數據運用在醫療方面,不僅牽涉到13億人民的健康,而且如果做得好,中國可以為全人類做出貢獻。
當下,我國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慢病人群逐年上升。根據國家衛計委疾控局2014年數據,確診慢病患者近3億人,發病率每年上升8.7%。
而我國“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因為資源稀缺、分布不均衡以及效率低下,無法滿足民眾醫療需求的增長。從供給端來看,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緊張現象更為明顯。醫療資源供給的緊張隨之催生醫療智能化。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擴大醫療服務的供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
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我國在醫改當中還提出了分級治療的發展路徑,這也是全球的趨勢。分級診療帶來新的市場機遇。醫療服務體系向分級診療方向演進,通過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讓不同層級的醫院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從而實現緩解目前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
劉韻潔稱,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基層醫療。強基層是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人工智能的引入有望將頂尖醫學專家的知識和診治經驗進行快速復制,為基層醫生提供實效、實時的決策支持,可以提高廣大經驗不足的醫療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除上述問題之外,我國醫保支付體系壓力大且將加劇,商業保險發展乏力。在此情況下,醫療大數據精準的計算和支持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醫療大數據應用場景之豐富、潛力巨大難以想象,麥肯錫預測,在美國每年有3000億-4500億美元的總價值,空間非常大。中國有多大的空間呢?盡管在醫療領域中國的GDP的增長是5%,美國是18%,但是我國在醫療大數據領域也有上千億的的產業價值。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我國在醫療大數據方面應從兩方面努力。首先是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探索。其次大數據需要網絡的支持。“國家發改委正在啟動未來網絡大科學工程。這個大科學工程2013年2月國家就已批復,今年馬上就會啟動。有江蘇省、教育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這樣一個項目,也包括電信研究院落在全國互聯網的基礎上架上一個高速公路,除了做實驗做研究,此項目對三大運營商和設備廠家提供服務外,也會對我國的工業互聯網、醫療大數據提供一個高速公路,這樣一個信息平臺使得我們的醫療大數據得到更大的推廣和使用,”劉韻潔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