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發的署名文章《NASA如何利用遠程醫療治療空間站航天員》(How NASA Uses Telemedicine to Care for Astronauts in Space)稱,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下稱NASA)已經能夠利用遠程醫療技術治療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這一做法對于提高地面上“資源有限條件下”的醫療護理水平尤其值得借鑒。
(圖片來自《哈佛商業評論》)
每年,各國航天員都有四次機會進入國際空間站工作,每次時長為半年至一年。在這段時間里,“航天員的醫療護理非常重要”。空間站的工作時間跨度大,作息時間改變和微重力等都會影響到航天員的骨骼、肌肉、體液分布、免疫功能,所以要為航天員提供“除了小病和急救外的更廣泛的醫療護理”,這也正是遠程醫療的用武之地。
太空遠程醫療三大關鍵
“在太空的數月里,遠程醫療服務包括預防、診斷和治療。值得一提的是,在航天員執行航空任務的前后,遠程醫療能保證護理持續不間斷。”然而,要想成功實施遠程醫療,除了要保證在軌期間溝通暢通和擁有“快速學習”能力,還要提前制定計劃和開展培訓。
1. 制定計劃:醫生、護士、生物醫學工程師、影像專家和心理學家組成地面醫療隊,圍繞“任務剖面”確定航空各項任務的醫療救護計劃。“任務剖面”是指影響航天員健康和醫療需求及風險的各種因素,如飛行時間、飛行器發射及著陸模式、醫療后送能力、確定性護理時間差(time to definitive medical care)等。由專家確定航天員所需的醫療物資(如藥品、醫療器械等)和知識儲備(如醫療專業知識、治療方案等)。
2. 開展培訓:執行航天任務前,航天員要學習如何使用航天器內的醫療器械。由于不是每項任務都有醫生值守,所以要對一些航天員進行40小時的護理培訓,確保其能夠勝任飛行團隊的醫護任務。醫生、護士和藥劑師組成專家小組,定期評估NASA的醫療操作規程和藥箱,確保其滿足當前實踐最佳要求。
3. 良好溝通和快速學習:通過上課、練習和場景模擬,航天員、醫生、護士和任務控制人員都要掌握很強的操作技能。這些培訓讓團隊學會如何溝通、如何應對“多種醫療狀況”。執行航天任務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機組人員將按照培訓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之后,機組人員就處置過的緊急問題和非緊要性醫療問題,與地面的醫生進行單獨交流。同時,溝通渠道的可靠性由生物醫學工程師負責。
太空遠程醫療實例
某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膝關節曾受過傷。在軌期間,該航天員在進行抗阻力體能訓練時突然感到膝蓋疼痛。疼痛持續了兩天。應急用的非處方止痛藥也不見效。醫療團隊為他安排了與地面醫生的單獨會診。
地面醫生要求對不適關節進行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是目前航天器上唯一可裝的醫學可視化裝置。文中指出,“與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相比,超聲檢查具有無輻射、多功能、高性價比、易重復、結果更可靠、對操作人員要求較低等特點。”
NASA的地面超聲檢查專家按照全面影像操作規程(a comprehensive imaging procedure)指導該航天員。同時,一名骨科放射醫生(orthopedic radiologist)通過虛擬醫療專用網絡,邊實時觀測超聲圖像,邊進行初步診斷,遠程輔助超聲檢查專家的治療。當生物醫學工程師在一小時內將完整的圖像從空間站傳回地面后,放射科醫生即可確診。
確診后,航天員遵照醫囑,減少鍛煉、服用藥物。后來,這名航天員不僅可以繼續進行常規體能訓練,還順利地完成了航空任務。
文中總結稱:“如果沒有地面上經驗豐富的超聲專家進行遠程醫療指導,就不能開展治療;如果沒有放射科醫生的遠程專業診斷,就不能完成治療。”航空任務中的醫療事前培訓和事中參與都是取得良好醫治效果的關鍵。
推而廣之
這種遠程醫療“適用于‘指導性強’的醫療實踐,例如牙科手術、小型手術或針刺療法。只要當地具備醫療影像技術和互聯網接入條件,無需考慮是否具備醫療專業知識,就可實施遠程醫療。”
NASA的經驗,對于地面醫療實踐,尤其是客觀條件受限、醫療欠發達地區的醫療實踐(如美國農村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值得借鑒。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