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9日,中國衛生健康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國際遠程與移動醫療技術健康服務大會在京舉辦。會上,來自政府部門、醫院、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就遠程醫療的發展現狀及相關領域的探索等進行了討論。作為會議的主辦方的代表之一,解放軍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副主任鮑玉榮介紹了一項關于傳統遠程醫療運行情況的調查,分析了傳統遠程醫療目前面臨的挑戰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前景。
傳統遠程醫療的現狀
2016年年底,我們在北京市做了一項關于傳統遠程醫療運行情況的調查,共納入包括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婦產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在內的9家醫院。調查發現,9家醫院中,僅有1家因為需求不迫切未開展遠程醫學業務。
在這8家開展遠程醫學業務的醫院中,遠程醫學歸口管理部門不盡相同:2家醫院設置了獨立的遠程醫學中心,3家醫院由計算機室或信息中心管理,2家醫院由門診部管理,1家醫院由醫務處管理。
遠程醫學的從業人員,有的由計算機專業的工程師兼職,有的是專職人員;遠程醫學工作人員最多的達23人,最少的1人,平均每家醫院4.3人。
這些醫院使用的遠程醫學系統,除1家醫院自主研發外,其余醫院均為合作研發和外購形式,使用的主要是國內企業設計的系統。
從建設資金來源來看,政府專項投入與醫院自籌相結合的有4家,完全通過醫院自籌的有3家,通過科研費與醫院自籌結合的有1家,占12%。其中,最多的投入3000萬元,最少的70萬元,平均每家醫院投入827萬元。
從遠程會診開展的情況來看,開展視頻會診的有8家,占100%;開展影像會診的有7家,占87%;開展病例會診和心電會診的各有3家,占38%;開展超聲會診的有2家,占25%。病理會診和超聲會診少,主要是因為設備的原因,這些會診對設備要求比較高,設備比較貴。
另外,各家醫院的遠程會診時長均設定為30分鐘,但遠程會診的價格差別很大。視頻會診正主任醫師會診費最高的1200元/例,最低的300元/例,平均567元/例;心電會診最高的700元/例,最低的20元/例。設備的使用效率也是不一樣的。2015年,受調查醫院會診總量為18561例,其中會診量最多的醫院達8986例,最少的僅幾十例。
進行遠程會診的學科中,會診量排在前5名的科室依次為心血管內科、放射診斷科、呼吸科、神經內科和腫瘤科。心血管內科和放射診斷科分別針對的是心電會診和影像會診,真正臨床類的會診主要是呼吸科、神經內科和腫瘤科,這3個科室都是內科科室,這和遠程會診的特性是有關系的。
除了上述數據外,我們還對遠程醫學主管人員對于遠程醫學發展的主要障礙進行了調查,大家反映比較多的問題依次是:政策法規不健全,包括責任沒有界定清楚;患者認知接受程度不高,很多縣醫院有遠程會診的設備和業務,但患者根本不知道這些;缺乏盈利模式,各家醫院包括公司在遠程會診上很難去掙錢;付費方式不明確,老百姓自費的比較多,目前僅有貴州將遠程會診納入醫保;醫生出診時間少等。
由此,我們分析發現,傳統遠程醫療的主要缺陷有以下幾個方面:B2B模式不夠方便快捷,上級醫院要對接下面的醫院,然后對接醫生,再對接患者,流程復雜;投入高,市場化程度低,推廣速度慢,覆蓋率低;和互聯網醫療相比,滿足不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互聯網醫療如何突圍
說起互聯網,其自帶的五大優勢不可不談:便捷優勢,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可用,如移動互聯網應用;扁平優勢,供需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經營成本;規模優勢,一點接入,全網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聚優勢,用戶聚集,企業聚集,數據聚集,長尾效應(聚集個性化,小眾的需求);普惠優勢,降低服務門檻,屏蔽地域、群體、階層的差異,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依托。這五大優勢對于醫療這個民生項目來說,是非常合適和有價值的。
當前,互聯網醫療存在的主要障礙主要包括6點:
一、服務資質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中,明確會診雙方應為醫療服務機構;目前直接面對患者的第三方運營機構均不具備醫療服務資質。
二、糾紛風險問題:《意見》中明確會診雙方為醫療機構,上級醫院的意見僅作為下級醫院治療參考,出現問題,責任方主要在下級醫院;如果醫生直接面對患者,發生糾紛風險由誰承擔?平臺承擔何種責任?
三、醫生的行為合法性問題:醫生直接與網站建立合作關系,衛生管理部門和醫院是否認可?
四、數據共享問題:目前患者的健康信息資料存儲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中,互相孤立,難以有效調取和利用。
五、隱私保護問題:患者醫療資料隱私保護層級很高,目前第三方可以存儲患者的數據資料,一旦管理不善,就很可能會導致患者的數據資料被泄露、濫用。
六、設備質量問題:移動血糖及血壓計的質量和校驗,結果不準會帶來誤導、誤診的風險;受網絡帶寬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移動遠程會診上傳資料的清晰度還不夠高,視頻交流還存在一定的障礙。
服務資質問題是最先需要解決的。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領導曾指出,目前,互聯網醫療平臺可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以實體醫療機構的名義開展網上醫療活動,這也是為何春雨醫生、丁香園等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往線下發展,開診所的原因;另一種是按照《醫療機構條例實施細則》中的“其他類醫療機構”申請一家純粹的網上醫療機構。
今后,互聯網醫療要發展,在立法方向上,第一,要允許第三方平臺開展網上診療活動,但是需要完善質量,承擔責任和義務;第二,第三方平臺仍需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但增加互聯網醫院這一新的機構類別。
關于平臺醫生的資質,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醫生將多點執業地點注冊到互聯網醫療平臺,就可以在平臺上開展醫療服務活動。
開展遠程醫療的醫生能力要求更高,應該對其資質做出要求,如執業年限、執業經歷等。而醫生的遠程醫療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和診療指南,需要遠程醫療專業協會制定相應的遠程醫療診療指南。